信息公开 >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 建议提案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关于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210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2021-09-29 16:54

  李思岚委员:

  您好,您在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村史馆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通江县莺歌嘴村、南江县金碑村、平昌县长岭村、巴州区书台村、恩阳区万寿村等村史馆99个(巴州区27个、恩阳区14个、经开区2个、通江县12个、南江县20个、平昌县22个)。按照宜建则建的原则,规划到2022年,在基础条件较好、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共建设198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指导督导,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政府主导。为加强村史馆建设统筹规划,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巴府办发﹝2018﹞47号),明确了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工作任务、建设保障等,并对具体建设点位进行了初步规划。二是部门主体。成立了以政府主导,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市文广旅局牵头督促指导,各区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加强督导。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村史馆建设督导制度,将建设任务纳入了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目标任务考核,逐一细化分解,确保建设顺利推进。同时,我局将村史馆建设任务作为重要民生实事予以推动,定期督查考核,并组成由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验收小组,对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确保建设质量。四是完善建设机制。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将村史馆建设、管理与当地旅游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规划相结合,在布局上,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开发;在选址上,坚持因地制宜、宜建则建;在展陈上,坚持特色挖掘、内涵建设;在资金上,坚持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进,整体上不搞“一刀切”,不搞重复建设,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

  (二)建立投入渠道,强化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多种投入渠道。采取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市级财政按照“以奖代补”的形式,适当予以支持,区县财政将村史馆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整合和打捆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资金。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认领等方式参与村史馆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2020年,争取省文物局下达我市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60万元,对通江三李故居、平昌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巴州区界牌村史馆分别补助20万元。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政府+村民”管理模式,以乡、村为主,落实好村史馆日常管理人员,安排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本村情况的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管理,鼓励动员本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人员参与管护,有效解决村史馆管理难的问题。充分依托村“两委”,注重村民主体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将村史馆建设、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逐步建立完善日常管理制度。

  (三)立足村史特色,突出差异打造。一是突出地方实际。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当地历史建制沿革、文物史料资源禀赋、民居建筑风格、文化底蕴差异,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打造、选择性建设,充分体现特色化,避免同质化,并倡导多村联合建设。如巴州区书台村以“皮影之史、书香之来、脱贫致富”为载体,注重挖掘历史人文底蕴,传承书香之韵,丰富群众精神之美。巴州区小寨村以竹编手工艺品整体进行设计布局,运用绿色色彩展示小寨村竹编文化之厚;通江县毛浴镇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陈列室、鹦哥嘴、沙溪镇红云岩村史馆等,紧密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坚持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点位、党建工作新平台;金碑村、万寿村、赤溪村等充分与当地旅游产业、本土特产相结合,让村史馆成为旅游景点的同时发挥较好经济效益。二是多样化展陈方式。馆舍建设中,陈列布展采用文字介绍、图片展览、实物陈列、新旧对比相结合和的方式,全方位展示本村概况、发展特色、经济状况、典型事例等。有条件的村还运用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全方位呈现村落变迁、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体现乡村文化特色。三是丰富展内容。村史馆展陈内容除展示村史沿革、资源禀赋等外,还充分挖掘村镇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在馆舍中设置大事记、风俗民情、展望未来、脱贫攻坚、特色产品、乡贤名人等板块,充分展示村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升的显著成就。

  (四)注重功能发挥,激发运行活力。一是传承乡愁记忆。

  通过村史陈列展览,详细记录村落地理方位、历史来源、形成过程、重要的文化遗迹、古树名木、建筑、传统手工技艺传人、文化能人等,同时,加大乡土文化挖掘、整理、传播,打造连接乡土、乡音、乡情、乡愁、乡风、乡味的文化纽带,让乡村记忆寄情于物、融情于景,让乡愁有迹可循。二是发挥阵地作用。村史馆是乡村的缩影,通过在村史馆中设立荣誉室、陈列村史沿革、孝悌榜、寿星榜、贡献榜、老物件等,呈现村庄共同历史记忆和良风美俗,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唤起村民文化归属和崇德向善的价值认同。同时,以村史馆为主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举办“翻山饺子”“巴山背二歌”“巴中皮影”非遗展览、传习、农民夜校、道德讲堂、时政讲座、政策宣讲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规划、宣传。据统计,目前建成的99个村史馆中,80%均纳入了地方乡村振兴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建立了协同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挖掘、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步格局。注重宣传推介,《四川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市村史馆建设情况,四川省文物局、《封面新闻》《巴中日报》《巴中网》《巴中文明网》等对巴中村史馆建设给予了充分关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就目前来说,村史馆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推进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断改进。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村史馆建设工作。

  (一)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村史馆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规划引领十分重要,要统筹建设并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村史馆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基层党建工作、乡村文化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一体规划、同步建设,更好体现村史馆功能价值。

  (二)突显群众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广泛宣传建设村史馆的意义作用,组织动员村组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村史馆建设当中,为村史馆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做好史料实物收集、挖掘和整理,举办历史物品展示。通过适当奖补、有偿展示等方式,组织、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实物集中展示,增加人民群众参与支持村史馆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注重内涵建设,体现文化特色。依托所在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突出党性教育、信念教育、政德教育、家风教育、感恩教育建设思路,对村落沿革、人文构成、风俗习惯、人物事迹等方面开展广泛收集和深度挖掘,不搞大拆大建,不照搬、不复制,建设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村史馆。

  再次感谢您对巴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村史馆建设的关心,恳请您今后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支持巴中文化文物事业发展。

  此函。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1年9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