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巴中市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2023年,全市文旅康养首位产业主要围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和全市文旅康养发展暨消费促进大会等决策部署,紧扣“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培育振兴,推动招商引资、文旅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品牌创建实打实拼、提质攀升,全年接待游客52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0亿元以上。主要做好以下八个方面24项工作。
一、做强核心引擎
(一)高标准推进新区发展。按照《支持文旅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导文旅新区紧扣“一年全面开局、三年基本成势、五年产业腾飞”的发展目标,强化“项目兴区”理念,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资源开发、文旅新业态培育等关键领域,每年招引落地投资额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2个。
(二)高质量发展新区产业。提升光雾山旅游景区服务品质,完善诺水河景区设施配套,深入挖掘光雾山—诺水河景区特点、爆点、卖点,依托红叶节、溶洞节、冰雪节等品牌节会和金华横店影视城的独特资源,精心策划推出一批营销活动、影视作品,持续掀起流量热潮。
二、深化品牌创建
(三)创建国家级文旅品牌。文旅新区积极争创全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重点实验区域,积极申报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有序推进米仓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南江县、通江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恩阳古镇积极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有序推进通江县川陕苏区王坪景区为核心的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诺水河景区积极探索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好复核迎检准备。
(四)创建省级文旅品牌。平昌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积极推动恩阳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和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推动天府旅游“名品”创建实现零突破、确保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导等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天马山森林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县(区)、文旅新区新入列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社区)分别不少于1个,积极争创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
(五)创建国省康养研学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2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积极发展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和人家。成功创建一批省市级研学基地(营地)。
三、做强产业链条
(六)持续深入落实链长制。坚持“链长+工作专班+联席会”推进机制,推动重点产业研究、政策制定、项目协调、联盟打造等工作;绘制文旅康养产业全景图谱,梳理区域布局、要素短板、关键技术、企业名录;培引1-2家链主企业,强化产教、产研、产需、产融对接,招引项目重点产业关联度达到70%以上;建立2023年文旅康养企业培育库,针对困难和问题,制定一企一策培育计划。
(七)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各县(区)、文旅新区新储备项目概算总投资分别不少于15亿元,全市包装储备文旅康养项目不低于60个,概算总投资不少于90亿元。梯次谋划一批重点文旅康养项目,每季度更新项目储备库。争取巴中更多文旅项目进入“102”“105”重大工程项目库。引导各县(区)、文旅新区注重“资金拼盘”,积极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
(八)务实开展文旅康养项目招引。用好宣传营销小分队,依托驻外办事处实现驻点招商,聚焦文旅资源开发、特色业态培育、文旅品牌运营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引导各县(区)、文旅新区综合运用以商招商、委托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形式,精准引进一批业界影响力强、开发运营能力强的头部企业。
(九)稳步推进文旅康养项目建设。坚持文旅康养项目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重点推进米仓文化公园、金宝山茶旅融合产业园、云顶茶乡文旅康养综合体、“恩阳梦华录”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实施,争取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推动项目建设“运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
(十)持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康养、体育、休闲、娱乐、文化、探险、研学等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业态开发力度,精心打造数字景区、空中揽胜、智慧观光、文化创意、综艺会展等新型体验场景。深度谋划发展夜间经济,与相关部门合力,力争全年打造5个“白+黑”全时文旅消费新场景和1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推动恩阳古镇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
(十一)大力培育文旅市场主体。引导文旅业态集聚区小微企业整合资源联合做大,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升规上限入统。推动政银企深化合作,用好四川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成果,贯彻落实《巴中市金融支持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每年金融支持重点文旅企业(项目)不低于10个,新增信贷资金不低于10亿元,每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十二)推动文旅商品研产销。接续举办好“巴中有礼”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提高市场主体创新创意能力,新推出文创产品30件(套),积极参加国省级文旅商品大赛和展销活动;策划各类文旅惠民消费活动,鼓励各领域文旅市场主体参与,用好政府文旅消费引导资金,发放文旅消费券,形成持续消费热潮。
四、创新办好节会
(十三)承办重要会议赛事。承办好四川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积极申办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全省景区发展大会;指导县(区)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讲解员)大赛等各项文旅赛事,系列举办红色讲解员(导游)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
(十四)创新举办四季节会。抓好市级层面主推的巴人文化艺术节、诺水河国际溶洞节、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光雾山冰雪节等四大节会,联动杜鹃花节、森林康养避暑季等活动,春赏高山杜鹃,夏享避暑天堂,秋观层林尽染,冬品南国雪,做优四季全时旅游。指导各县(区)、文旅新区突出本地特色优势,持续办好“茶文化旅游节”“农耕文化节”“特色美食节”“油菜花节”等成熟度高、吸附力强的节会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
五、创新宣传营销
(十五)加强宣传营销。持续深化与中央、省级和市场化主流媒体宣传合作,用好四川文旅宣传推广平台,完善巴中宣传矩阵建设,策划营销话题和活动,不断提升巴中文旅品牌热度;结合乡村旅游四季特点举办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文旅市场供给;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大型专业展会,创新宣传、借力营销。
(十六)持续引客入巴。进一步加强《巴中市引客入巴奖励实施细则(试行)》解读实施,全面推进奖励政策兑现落实,提振市场积极性。充分发挥文旅康养宣传营销小分队的作用,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组织实施文旅康养营销推广,推进引客入巴工作持续落地见效。
(十七)深化区域交流。深化与浙江金华、重庆北碚等协作和友好城市的文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陕甘川宁毗邻地区旅游合作联盟、“5+N”城市文化旅游联盟、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联盟等合作机制作用,共促区域文旅发展。
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十八)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启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修缮、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陈列展示工程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刘伯坚纪念馆、南江县博物馆提升示范项目,推进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新馆陈列布展工程,协同推动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实施巴中石窟保护利用工程,加快推进西龛、北龛、水宁寺石窟安防工程,力争启动南龛石窟危岩体加固、本体修缮工程。
(十九)强化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建设,按照《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先行区协议》,积极与川东北5市及绵阳市等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先行区成员市州,在红色文化传承、旅游市场拓展、主题线路打造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举办全市研学导师培训,持续推动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完善营地设施,丰富深化课程设置,提升红色研学教育能力。
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推动通江、南江通用机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米仓大道、诺水大道、S15镇广高速、汉巴南铁路和S517化成至涪阳道路建设;新开工S203、S302川陕红色记忆风景道、S409、S222、X113、X061巴人休闲康养风景道、S404白衣悠悠农家风景道,开展秦巴山地轨道(串联光雾山、米仓山、诺水河、空山天盆)前期工作。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客运线路全覆盖,4A级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通三级以上公路。推动恩阳、南江等高速服务区向旅游、生态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研究谋划南万高速等待建高速服务区布局,探索开放式服务区建设,加快构建“快进交通便捷高效、景区景点多进多出、精品游线主题鲜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
(二十一)完善服务配套建设。持续巩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旅游停车场(含公共充电桩)。加大老年人、残障人士便利化旅游设施建设和信息引导、人工帮扶服务力度。新改建一批旅游厕所,完善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游客医疗救助中心、医疗救急站(点)等建设,构建应急管理和综合救援平台,让游客放心开心游巴中。
(二十二)建设智慧服务平台。依托“智游天府”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景区智慧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全市旅游智慧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智游天府”“巴中文旅云”等文旅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
八、强化工作保障
(二十三)强化人才支撑。持续推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战略合作,建设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加强文旅康养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优秀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极争取优秀文旅人才职级职称评定优惠政策。
(二十四)筑牢底线思维。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自然生态、文物保护等重点领域和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提升综合监管水平,切实增强文旅市场秩序治理能力,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