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背二歌:传唱千年的天籁之音

发布日期:2024-07-02 09:43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字体:  


图一:袁吉芳在背运途中唱巴山背二歌。(资料图)


图二:杨中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图三:陈志华(中)和四子陈斌(右)、三子陈永学(左)一起即兴唱起巴山背二歌。


图四:方昕在市文化馆授课。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建/文 何雨隆/图

巴山背二哥,以一种倔强的劳动姿态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巴山背二歌,用一种高亢悠扬的唱腔方式尽展她的独特魅力。

这是大巴山群众的悲苦之歌,是对他们艰难生存、艰苦生活、艰辛劳动的真实记录。

这是大巴山人民的奋进之歌,是对他们不畏风雨、乐观豁达、一往无前的生动写照。

这是大巴山深处的天籁之音,是他们感悟生活、挑战自然、憧憬未来的美好音符。

A 历史渊源 歌唱生活的劳动之歌

“通江河来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下巴河。打杵就把山歌唱,人间只有我快乐……走起,走起……”一曲《巴山背二歌》在大唐不夜城久久回荡,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来,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经久不息。众多游客在驻足欣赏的同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片、录视频,惊叹之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今年3月22日,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下的大唐不夜城里激动人心的一幕。

当日,在2024四川省文化旅游(陕西)推广活动上,来自南江县文化馆及文艺中心的6名演职人员身着巴山背二哥服饰,一边拄着“打杵子”、背着“背架子”,一边唱着高亢悠扬的歌,为流光溢彩的不夜城增添了浓厚艺术氛围,把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

演出现场,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高高的背架像座山,那是一种久远的历史印记,那么模糊,又那么亲切,让多少人遥不可及的记忆真切地呈现在眼前。

无独有偶,就在陕西省长安县兴教寺慈恩塔院内一块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图刻的《玄奘取经图》,图中玄奘背经书所用的工具就与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样。

巴山背二哥历史悠久。在巴陕渝贵交界处,大山层层叠叠,是进出川蜀最为艰险之段。文献记载,周边各地文化、物资交流络绎不绝,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用专门的木质背架运送货物的背夫。秦汉时期,米仓古道穿越巴中境内,背夫们在这条路上背着背架子,从事运输工作,这些背夫就是巴山背二哥。从米仓古道(汉中到通江)、汉壁古道(梁州到巴州)的路,就是巴山背二哥背运往来的必经之道。

巴山背二歌是巴山背二哥在劳动中创作的山歌。巴山背二哥头顶高天,脚踩蜀道,攀援于悬崖边。他们在深山密林负重前行,十分艰苦。尤其是峭壁之上,什么“蛇倒退”“鬼见愁”,只能艰难前行,不能后退半步。同时,山里野兽横行,他们大多三五成群结伴前行。天气炎热,行走艰难,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巴山背二哥杵子一打,或疏解疲劳、或抒发情感,扯开嗓子甩几句山歌,身体就放松了,精力就恢复了,巴山背二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巴山背二歌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祖祖辈辈传下的调式也渐渐固定。《巴州志·风俗篇》记载,康熙雍正年间,春田栽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B 风格特点 独一无二的巴山"味道"

“通江(呃)河来(哟)南江(那个)南江河(耶),我是(耶)巴山(罗)背呀(那个)背二哥(哟喂),太阳(哎)送我(耶)上巴山(啦),月亮(那个)陪我过巴(哟)河。黑了(那个)歇在幺店子(呀),还想(那个)贤妹儿来捂脚……耶—嘿!”

一曲《我是巴山“背二哥”》,高亢的歌声,悠扬的调子,长长的甩腔,在山谷里回响!

“(我)弯弯背架像张(呵哦)弓(哇)(我的情哥喂罗),这拐扒子抱在(哟)(贤妹儿呃)我怀中(哇)塞。这郎在走来这妹儿在(哟)看(罗)(我的情哥喂罗喂),这眼泪的花花(哟)(贤妹儿呃)团团转(啦)塞。”

一曲《郎在走来妹在看》,高亢的歌声却透出满满不舍,满是依恋,满是辛酸,山一样刚强的巴山背二哥也有水一样的柔情。

6月14日下午,在巴州区白庙乡干沟河村,8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华正在屋后山坡的洋芋地里拔草。应记者邀请,陈志华和四子陈斌、三子陈永学一起就在洋芋地里即兴唱起了巴山背二歌。

“背二哥所唱的歌叫作背二歌。古代巴山,十分闭塞,山高路陡,行走艰难,货物运送全靠人力。人们把身背背架子、手拿打杵子、脚穿偏耳子、腰插扇巴子、口含烟锅子、歇气打杵就唱山歌子的人称作背二哥。”爷爷、父亲和自己三代人都当过背二哥的陈志华娓娓道来,“背二歌虽然没有教材,但经口口相传,唱腔固定;一首歌多为四句或六句,多以‘223’的七言格律诗呈现;题材广泛,万物可唱,凡是四、六句的情歌、田歌、放牛歌、生活歌、问答歌、历史人物歌等巴山民歌,都可以用背二歌的唱腔来唱,其中情歌占了绝大部分。”

“从歌词曲调上看,旋律一响就能听出是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第三代传承人王锐介绍,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多为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唱腔高亢悠扬,拖腔较为明显,节奏较为自由,风格粗犷豪放,歌声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巴山背二歌衬词用法独树一帜。其衬词除虚词外,与大巴山其他民歌的衬词一样多用实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通江县巴山背二歌传承人王青松介绍,巴山背二歌用实词作衬句,这在我国其他民族民歌中是很难找到的。如:“贤友儿”“情兄儿”“情妹儿”“贤妹儿”等,都是巴山俚语,多在巴山背二歌情歌中频繁使用,一句深情的呼唤,相思无限、情意绵长,胜过千言万语表白。

同时,巴山背二歌有鲜明的巴山职业特点,如:“背老二”“石匠”“土匠”“瓦匠”“铁匠”“篾匠”“弹花匠”等;有独特的巴山劳作方式,如:“推磨”“碾米”“薅秧”“薅草”“打草靯”等;有巴山特有的劳动工具,如:“犁”“铧”“耙”“牵”“背架子”“打杵子”等;有巴山特有的食物名称,如:“苞谷”“洋芋”“冒儿头”“水馍馍”等;有独特的地方语汇,如:“啥子”“展劲”“估倒”“扑爬”“天棒”等。这些独特的地域词汇,都是正宗的巴山“味道”。

C 历史价值 再现昔日“大巴山居图”

“巴山背二歌植根于乡土,来源于生活,讲的是巴山人民自己的事,唱的是巴山老百姓自己的歌,反映了巴山大地的民风民俗民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昔日‘大巴山居图’。这幅山居图是对历史的记录、对生活的记忆、对风物的再现。”通江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徐莉如是说。

巴山背二哥处在生活的底层,经历了长期的生产劳动磨砺后,用他们心灵的感悟凝结成千古绝唱,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巴山背二歌真实地记录了巴山人民的苦难生活,满是辛酸,满是无奈。他们这样讲叙自己的生活:

《丢下背架缺油盐》:“今天陪你耍一天,明天要翻九重山。莫怪为夫没心肝,丢下背架缺油盐。”

《一家老小谁来供》:“太阳出来四山红,肩挑背磨到汉中。问你为啥这样苦,一家老小谁来供。”

《屋里没得半碗粮》:“正二三月天气长,又背货来又背粮。肚子饿得吐青水,屋里没得半碗粮。”

除了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巴山背二哥的背夫旅途亦充满了艰辛:

《遭孽不过背二哥》:“大巴山来诺水河,遭孽不过背二哥。夏天两头顶日月,冬天只有毛裹脚。”

《谨防啄个火鸡公》:“弯弯背架一张弓,背起背架上汉中。爬坡上坎慢着些,谨防啄个火鸡公。”

《七十二道脚不干》:“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

然而,巴山背二哥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孤单跋涉,怜惜他们、关心他们、温暖他们的那份爱、那份情在巴山背二歌里浓得化不开,充分展现了大巴山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如:

《哪个叫你背那么多》:“背二哥来背二哥,哪个叫你背那么多。今天歇在我店里,明天妹送你上坡。”

《伴他一气上青云》:“太阳落坡四山阴,我为哥哥理汗巾。巾上沾满歌声味,伴他一气上青云。”

《日落西方回家园》:“弯弯背架像支船,劝郎背炭莫背盐。日出东方就起身,日落西方回家园。”

巴山背二哥都有一双铁脚杆,背夫生活虽然辛酸、艰苦,但他们自信、坚强,充分展现了大巴山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月亮送我下巴河》:“通江河,南江河,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接我上巴山,月亮送我下巴河。背架背起闪几下,打杵子杵断了几匹坡。”

《抱着打杵还想哼》:“打一杵来唱几声,肩上背子轻十斤。神仙也莫我快活,抱着打杵还想哼。”

《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

三五成群的背二哥在路上总是携手向前,相互鼓劲。他们给同伴打气:“歇了气来要起身,莫把黄土坐起坑。你把黄土坐起坑,坐断龙脉草不生。”

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陕北的信天游,巴山背二歌的语言更为诙谐、风趣,这也反映了大巴山人民的乐观、豁达。在背运路上,背二哥最大的乐趣和兴奋就是遇到田野里劳动的妇女或姑娘,一杵打起,大家你唱我和,讨得骂也好,讨得打也好,都一样的快活。

远远看到一个小媳妇在过河,背二哥扯起嗓子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磴眼发花。你是哪家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贤妹儿啊——”

一般是没有姑娘或小媳妇应声的,有时也有大胆的女人会马上回答:“对门哥哥你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莫在我身上想办法,情哥儿啊——”

背二哥看见有人理睬,继续唱道:“我和贤妹门对门,看到贤妹长成人。花花轿儿抬起走,你看怄人不怄人,情妹儿啊——”

其他背二哥不等姑娘或小媳妇回答,大家齐声唱答:“叫声情哥你莫怄,三五两天要回门。堂屋敲磬递点子,阳沟后面来会人,情哥儿啊——”

唱罢,大家哈哈大笑一番,力量就恢复了,于是就“走起,走起”。

巴山背二哥除了歌唱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了大巴山人苦中作乐、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外,他们还在巴山背二歌固定的调式下自编歌词,见山唱山,见水唱水,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唱遍巴山的万事万物,唱遍巴山的风土人情。这些口口相传的唱词,还原了一幅生动的昔日“大巴山居图”。

通江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学隆介绍:“巴山背二歌是大巴山文化的活化石,生动反映了大巴山人民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它对研究大巴山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意义。”

D 文学价值 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学

“巴山背二歌之所以能千年传唱,历久弥新,是因为它来自乡土、来自生活,故事性强、旋律优美,表现形式多样、唱词手法高超,是原汁原味的大巴山乡土文学,极具文学价值。”

通江县文联主席李晓军感慨。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讲故事著称。李白的《赠汪伦》短短四句,流传千古。巴山背二歌之所以能口口相传、代代传承,“讲故事”是重要因素之一。

“巴山背二歌大多四句或六句,但就在这短短几句中总能讲述一个故事。”南江县乐坝镇省级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袁吉芳介绍,巴山背二歌虽篇幅短小、却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感物而生,所以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如:

《清早起来去上山》:“清早起来去上山,找把锄头吃锅烟。看见情妹在洗脸,锄头不往土里钻。”

《想郎想得心发慌》:“想郎想得心发慌,好像喝了迷魂汤。走路忘了跨门坎,煮饭忘了滤米汤。”

巴山背二歌讲故事的能力令人叹服,随便一首也可和《赠汪伦》媲美,正如明代李开先《市井艳词序》所述“真诗还在民间”,这些都是最好的例证。

“民歌是一首特殊的诗”,而巴山背二歌是行走在巴山大地上的史诗。因传唱历史悠久,再经过一代代人的加工、改造、锤炼,是大巴山语言文字浓缩的精华所在,其表现形式多为赋比兴,修辞手法多用比喻、对比、拟人、夸张、对仗、回环、排比等。

赋比兴运用娴熟。“没有比喻就没有山歌,山歌好不好就看比喻的手法高不高”。巴山背二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苞谷叶儿像把刀》:“苞谷叶儿像把刀,三月点来四月薅。花花开在尖尖上,娃娃背在半中腰。”一句“娃娃背在半中腰”比喻苞谷,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又如《鱼儿离水难活命》:“哥是太阳红彤彤,妹是后园花一丛。鱼儿离水难活命,花无太阳色不红。”比喻生动、比兴结合,尤其是最后一句“花无太阳色不红”表达了“贤妹儿”对“情哥儿”的深情倾慕,达到了情感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再如《你要抽身我要缠》:“你是蜜蜂飞上天,我是蛛丝网屋檐。蜜蜂网在蛛丝上,你要抽身我要缠。”其比兴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夸张手法登峰造极。如《通南二江好小脚》:“通江河南江河,通南二江好小脚。扯了三尺毛蓝布,粘了一双鞋脑壳。”三尺毛蓝布才粘一双鞋脑壳,好小脚有好小啊?正话反说,夸张得登峰造极了。又如《地下眼泪撑得船》:“郎到盐井去背盐,一去就是两三年。床上眼泪洗得澡,地下眼泪撑得船。”相思的眼泪洗得澡、撑得船,难道还不及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想象空间浩渺无边。如《背系断了扯根藤》:“贤妹跟我同路行,行着行着进了林。人家问我做啥子,背系断了扯根藤。”这里的“进了林”是为了“扯根藤”的艺术结尾,令短篇小说巨匠也自叹弗如啊。又如《巴心巴肠巴肋巴》:“青筋藤儿顺岩爬,忽然想起那冤家。冤家给我说的话,巴心巴肠巴肋巴。”“冤家”究竟说了啥子话呢,其想象空间堪比星河之浩瀚。

E 传承保护 亟待抢救的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尤其是交通变革带来了运输变革,原来从事背运职业的背二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由从前的长途跋涉转为今天的短途搬运,且人数越来越少,能唱背二歌的人已为数不多,传唱千年的巴山背二歌高度濒危,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亟待抢救性保护。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更是一座城市的标签。弘扬巴中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包括巴山背二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巴中人的责任与使命。”巴中市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非遗部负责人彭琳介绍,“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巴中市文化馆获得巴山背二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并于2023年10月31日评估合格。”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民间歌谣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巴山背二歌在内的巴山民歌进行抢救性保护。各县(区)扎实深入开展了民间歌谣搜集整理工作。以通江县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广泛采录民间歌谣6000余首,筛选后手誊笔录,以手抄本形式存档1000余首于“通江县民保工程”;1987年,组织专业人员对手抄本进行选编,将1270首民间歌谣以钢板刻写、油墨印刷方式,辑印成《通江县民间歌谣集成资料卷》;2016年,再次将所辑录民间歌谣档案资料重新编辑整理。巴州、南江、平昌亦开展了同样工作,《巴中民歌》《平昌民歌民谣拾萃》《红色歌谣》《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歌谣集》等书籍或内部资料相继出版、编印。全市上下开展了一系列包含巴山背二歌在内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各县(区)积极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组建基层文化队伍;各级政府举行各类文艺活动,让民间歌谣爱好者、传承者有舞台、有机会展现民间歌谣的独特魅力,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与此同时,对部分民间歌谣进行了创新性传承。各县(区)均曾以民间歌谣《巴山背二歌》为蓝本将其改编为新民歌,歌词中融入时代元素,节奏变化中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先后在第二届和第五届西南民歌展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参加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栏目展演。

一些民间歌谣爱好者,尤其是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巴山背二歌得以接续传承,身先士卒,躬身笃行。陈志华膝下四子,个个都经他亲自传授,父子四人常常同台献艺,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袁吉芳对巴山背二歌的喜爱和传承达到了痴迷境界,被人称作“歌疯子”;杨中南的包里随时放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会唱民歌的老人,他都要跟他们一起唱几句,并记下歌词和曲调……同时,他们开办传习所,亲自登台演出,带徒弟,进社区,进校园……

“耶嘿!我弯弯那背架儿咧,我一支梭哟那,我是耶,巴山咧,背二哥耶……”

6月14日,在巴州区白庙乡巴山背二歌传习所,白庙乡小学的孩子们饶有兴趣一板一眼地跟着陈志华一起学唱巴山背二歌。陈志华从歌词的意思再到如何发音都细致讲解,孩子们学得专注,陈志华教得认真。

“歌曲难度很大,学起来很辛苦,音太高,气都换不过来,但是很有趣。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歌的含义,却打心眼里乐意学,也会坚持学下去,直到学会为止。”谈到学习感受与效果,孩子们都这样说。

“哟嗬,太阳出来啰喂,亮堂堂啰啷啰;生活垃圾分类放嘛,分类放啰喂;分类投放噻,很重要啰喂;定要牢记在心房嘛……”

6月21日,走进南江县杨坝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阵阵悠扬的歌声从教室里传出,该校40多名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学习巴山背二歌的唱腔及表演。看着这帮稚嫩的娃娃学得如此认真,市级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方昕,心中升腾起无限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大道广福街2号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