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巴中市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7年)》,我市公共服务提质工程专项工作方案出炉,确定在2025年至2027年期间,将在教育、卫生、文旅、体育四个方面发力,全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A 教育 办更多家门口好学校
“今年将实施65个教育项目,到2027年新建、扩建幼儿园、中小学30所,新增学位1.8万个,完善配套建设,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科负责人吕银介绍,在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矩阵发展方面,今年将培育省、市、县优质领航学校60所,优化设置学区42个,组建校共体60个,实现学区制治理、校共体建设全覆盖。优化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办理流程,实现“一号注册”“一网通办”“一键审核”,着力便民利民。到2027年,优质学校占比达到80%以上,全市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共享好资源,深化成巴教育开放合作。今年将新增15所学校与成都中小学校结对共建。深化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实施“网链共享计划”,全面拓展升级“四川云教”应用,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下沉和远程共享。实现网链计划优质教育资源覆盖100所中小学。到2027年,实现全市中小学优质资源全覆盖。
培育好师资,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今年内培养市级以上名优教师200名,新引进优秀教师、优质教学管理、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00名;到2027年,培养市级以上名优教师600名。
B 卫生 提供更加优质健康服务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编制“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强市级高地、县级龙头、乡镇辐射、村社网底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5年,创建“三甲”医院2家,“三乙”医院1家,“三乙”疾控机构1家,打造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康服务圈。到2027年,创建“三甲”医院3家、“三乙”疾控机构2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市级重点专科15个,力争立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
提升智慧医疗水平。2025年,建成巴中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实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线上互认,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建成互联网医院3家,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信用就医”,80%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100%的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到2027年,川渝地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超过200项,省内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互认项目超过300项;建成“巴医通”卫生健康信息平台。
做实健康民生实事。到2027年,组建13支队伍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志愿服务、“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
C 文旅 开展丰富文旅活动
今年,在全市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美术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18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8个。依托公共文化场馆常态化组织开展阅读分享、艺术普及、美术培训、公益解说等文化活动,持续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常态化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城乡居民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2025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送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220场次。其中,巴州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不少于50场次,恩阳区不少于20场次。
引进精品剧目进巴中。2025年,组织引进优秀剧目在巴中开展惠民展演5场次。其中,组织引进优秀剧目在巴州区开展演出3场次,在恩阳区开展演出1场次,在南江县开展演出1场次。到2027年,实现县(区)全覆盖。
办好展示展览活动。到2027年,吸引更多群众走进美术馆、非遗场馆以及博物馆参观,累计开展展览、展示活动不少于60场次。
打造巴中市节会赛事活动矩阵。2025年,推动实施好“23个重点活动+63个配套活动”,办好巴人文化艺术节、光雾山国际红叶节等节会赛事活动,把“流量”变“留量”。到2027年,持续打造巴中市节会赛事活动矩阵,依托“四龛福城”文旅IP、“巴文化”IP打造文旅消费爆点。
D 体育 引进精彩体育赛事
实施全民健身提质项目。2025年,完成54个体育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品牌赛事引进和培育行动,积极引进承办自由式小轮车、马拉松、中华龙舟等大型体育赛事。结合全省“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开展徒步、路跑、武术、太极拳等全民健身项目。到2027年,建成3个国家级体育公园、5个省级体育公园。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55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2.2%,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