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巴风,千年薪火相传;文化盛会,今朝再谱新章。
4月23日,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如约而至。当暮色浸染大地,来自泛巴区域等20多个城市的嘉宾及有关企业和经贸组织代表齐聚一堂,怀着对巴文化的向往和憧憬共赴这场盛会。
二十余载岁月更迭,十二届匠心沉淀,巴人文化艺术节始终以滚烫的赤子之心,深耕巴地文化沃土。
昨夜,巴人文化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经典再现
《晏阳初》惊艳亮相
夜晚的巴州剧院灯火辉煌,高朋满座。
“几多星辰耀长空,何处山海不英雄。苍凉世界大同梦,且洒热血化东风。”昨晚7时45分,伴随着舒缓的幕前曲,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正式亮相。
该剧以晏阳初先生为原型,以他扎根乡村七十年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建设的壮阔历程为主线,分为“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七个篇章。
“松不过的冒儿头,紧不过包包里的血汗钱,背二哥,背二哥。”在序幕中,川剧《晏阳初》还融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的元素。
“晏阳初是四川的人物,‘巴山背二歌’是巴中的非遗,将它们有机结合,用川剧来讲述四川人的故事,也更贴近生活,更文艺、更亲民。”重庆市巫山县文化馆馆长杨曦说:“视觉受到冲击,精神得到洗礼。”
此外,该剧还融入地域文化,在序幕中呈现巴中特色景观,“回家”篇以“回巴中探母”剧情传递家乡情怀,塑造鲜活亲民的人物形象。
“晏阳初先生怀揣‘除文盲,做新民’的伟大理想登场,他决心在这看似毫无希望的‘脑矿’中,挖掘出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重庆市垫江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胡菲感慨道:“表演结束后,晏阳初先生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英雄。”
随着最后一句台词的话音落下,这部镌刻地域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剧目谢幕。晏阳初先生“以教育燃灯”的情怀与担当,已深植每位观众心间,化作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大师之作
用川剧演绎传奇
“今年是晏阳初先生诞辰135周年,为纪念这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先驱,由巴中市人民政府、巴州区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川剧院及相关单位联袂创作出品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导演刘毅介绍。
作为国家一级导演,刘毅与巴中已是“老相识”,他不仅是“巴中女婿”,还在十年前导演了大型廉政川剧《挂印知县》。这也是他执导川剧《晏阳初》的原因之一。
川剧《晏阳初》以川剧锣鼓为魂、现代叙事为脉,历经30余次剧本打磨,历时18个月创排,参演人员近100人,是我市打造的一部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意义的舞台艺术精品。
晏阳初是从巴中走出去的“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爱因斯坦等人一同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事业,足迹从巴山蜀水延伸至亚非拉贫瘠土地,为无数百姓开启知识大门,点燃希望之光。
“晏阳初先生为平民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种精神令我十分敬佩。在剧中,晏阳初先生字字铿锵,如同一把利剑,刺向旧时代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也刺进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平等教育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晏阳初的扮演者雷云说。
为将该剧打造成兼具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的精品力作,创作团队先后前往晏阳初故居、河北定县等地采风,在古老的街巷与历史遗迹中穿梭,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收集掌握大量素材。
“我们用川剧这种经典的艺术形式,来呈现晏阳初先生推动平民教育的历程,就是想将晏阳初先生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刘毅说。
共享盛宴
让文化基因长存
剧院内好剧一场接一场,剧院外也是好戏不断。除了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首演,本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期间,精彩活动让人应接不暇。
大型科幻舞台剧目《幻享·米仓道》展演:以“家园”“大爱”为主旨,将瑰丽科幻创想与巴文化特色融合;
“美丽中国遇见巴中”大型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巴中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红色资源、壮美的自然风光;
“巴人足迹中国行”全媒体直播行动(第一季):以文化溯源、联动推介、矩阵营销为出发点,协同泛巴区域城市,联动开展巴文化寻根……
本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也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巴山欢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选取近年来全市创作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进行线下集中惠民展演。
让群众享受文化大餐,丰富精神生活,不仅仅在此次盛会。“去年以来,我们开展送文化下乡、‘精品剧目进巴中’‘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500余场次。”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巴河潮起,文脉奔涌。从2002年首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敲响青铜编钟,到今年第十二届举办,这项文化工程早已超越地域局限,从巴中一地的文化“节日”成长为泛巴区域的文化“品牌”,也让巴文化从大巴山褶皱里的隐秘瑰宝,蜕变为辐射全国的文化地标,在推动整个泛巴区域巴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暮色四合,与会嘉宾纷纷走出剧场,巴文化的传承之路也越走越宽。这场以经典为锚点的文化盛会,终将成为人们眼中的“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