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军
多年来经常有人在媒体上呼吁中小学教育不要搞“题海战术”了。作为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题海战术”实在得不偿失,尤其考前,“题海战术”运用得全国到处都是“战场”了,把学生们折腾得够呛。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题海”里,不是没完没了地啃教辅,就是一场接一场地考试。曾有记者调查,据称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超过一千场。这个我相信,从五花八门的考试名称上也能看出问题来,什么单元测试、月考、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抽考、模拟考,等等,可怜的孩子们究竟有几天不考试?几乎每周都有几场考试,考试耗掉孩子们多少珍贵的光阴啊!
有一张在网上热传的“晒考卷”照片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据称晒的是一名已考入大学的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基本没扔过的考卷,摞起来有2.41米!每一毫米恐怕都得用一两个小时的生命去应对。十二年里,孩子们的考卷何止2.41米!还有很多教辅、家庭作业要是没扔掉,摞起来又该几米高呢?“作业等身”!这么多的试卷这么多的教辅,该相当于多少本书?我书架上有一本纸张比较厚实一点的书,四百页,厚度是0.02米,书是三十二开版本,考卷折起来是十六开的。现在不妨做一道数学题,2.41÷0.02×2=241(本),正好两百四十一本四百页的书和那2.41米的考卷相当。以常识推断,做完一个页面的考卷所需时间用来读完同样页面的文章绰绰有余,把写2.41米高考卷换成读两百四十一本书,应该是相当从容的。三年两百四十一本书,大约4.5天读完一本四百页的书,每天读八九十页书不成问题。但是,学生没有读书,而是在翻来覆去做各种各样的试卷,每天差不多要做四五十页的试卷,一般需要三四个小时。这么一算,我想大家对所谓“题海”应该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吧?
大家谈应试教育的时候,是否有过如此生动如此立体的感觉?家庭作业课外辅导更是连节假日都不放过的,作业写到深更半夜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每天可能四五个小时都在写作业,这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啊,一个孩子为了“听话”,十二年为考试为作业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媒体曾报道,有孩子为作业而自杀,“题海”之深,吞没了多少生命?!这正是应试教育流毒之深远的铁证。
把孩子们推进“题海”里挣扎,基本就是把学习这种智力活动简化为机械的体力劳动,把思维活动退化为机械记忆,把人的大脑当作一个电脑硬盘尽可能多地储存信息,唯一的目的就是记住各种各样的“答案”,学会考试,在高考的时候能够汇总搜索硬盘化的大脑里那些“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事实上,很多学生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这种大脑硬盘化的训练,所谓学习基本就是一种记忆练习,就是把过去已有的知识记牢。仅从考试如此频繁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价值就严重打折了,学习内容不断重复,足以说明孩子们在从事无效劳动浪费光阴。难道没有考试,教师就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也许整天都在谋划着如何把学生考焦考糊,教师自己也在“苦干”,不观察不分析,从来没动心思跟学生交流,只能用这种愚笨的方式把学生也变蠢了。还扯什么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奢谈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莘莘学子埋头于题海,虽然没有被题海的“深水”窒息,但极度缺乏思想之氧的深深题海造就了太多灵魂“厌氧”的人。这样的学生到大学恐怕也未必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思考,大概依然把顺着所谓的“解题思路”找到答案当作思考,甚至很可能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没有思想的“思考”。难道不是吗?很多考生高考结束还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兴趣还没想好自己将要报考什么专业,分数几乎决定一个人的兴趣选择,也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更可悲的是,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生也仍然都是通过填写答卷考上的,可不计其数的研究生究竟研究出了多少有价值的货色?很多研究生并非对某种事业有追求对什么有兴趣,完全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已。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并未从事与自己“研究”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恐怕不能简单归咎于就业市场开发不足,一些研究生当初报考的时候要么是哪个专业就业形势好报考哪个专业,要么就是冲着哪个专业容易考上就报哪个专业。整个社会的功利化气氛相当浓厚,也可以说正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培养了社会功利化的意识,社会功利化又反过来强化了教育的功利化,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功利化追求相生相伴相辅相成形影不离乃至密切融合。
所以,很多家长以及很多教师都反对学生自由读书,因为他们认为读书无助于提高分数,这种认识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灵魂。即使有人提出让学生读书,也有明确的目的,比如提高作文水平写读书笔记之类,读书也被功利化了,这样的读书也让很多孩子感到乏味。而且很多孩子都看到,家长和老师自己并不读书,我就经常听到有人说,大人还读啥书?如此言传身教之下,也就难怪数年来国民阅读调查中,总是有让人尴尬的信息。有不少学生上十几年学都未必读过教科书教辅书之外的图书,很多学校图书室整天铁将军把门,本来也没几座的公共图书馆也门可罗雀,一个常常自诩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又有多少真正的读书人?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你把一张张试卷一本本教辅塞到孩子们手里的时候,可曾想过,你到底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考试卷”,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说,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吗?以这样的基础教育能给大学输送怎样的学生?即便有一流大学,在应试教育的毒气氤氲中熏陶的学生适应吗?从做人这一点看,被“题海”苦水浸泡太久的人能够拥有完全的健康的人格吗?
假如十二年里,每个学生都有这么多时间不在考场而在体育场,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累趴在跑道上吗?或者,每个学生把这些时间用来读“课外书”,那又该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哪怕是把这些时间给睡眠不足的孩子们补补觉,他们也不会疲惫不堪。哪怕是让孩子们的脑袋有这么多时间“胡思乱想”,谁还会为孩子们缺乏想象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无奈长叹?即使每天两个小时写作业,十二年里可能有一万小时都在写作业或者考试,把这些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支配,我们将看到多少活力四射的青春少年充满魅力的身影啊!何况,一个人整个生命又能有几个一万小时呢?
我们的少年成千上万个小时都在写作业在考试,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难道是为了写作业为了考试吗?这多么令人痛惜啊。很多人总是劝导孩子们不要虚掷光阴,却又堂而皇之地以知识的名义,一次次地考试一堆堆地加码作业,剥夺了孩子们更多的时光,实质上不也等于在剥夺孩子们的生命吗?孩子们究竟得到了什么?这样的教育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孩子们失去了健康,失去了想象,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活,失去了未来,还会感到几分的幸福?
考试并非法宝,成绩亦非至尊,反而成了吞噬光阴的黑洞,这样的教育现实,未免太残酷了一些。孩子们沉没于“题海”,生命变得如此无趣。一张张试卷一摞摞作业堆起了一堵堵高墙,遮挡了孩子们的视线,也阻挡了他们的前途。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局面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失去了真谛也失去了方向的教育还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