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文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海旭/图
开栏语:相遇巴中、情缘巴中、建设巴中,给人至深至美的印象是她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她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是她广博富集的物产资源,还有她浓郁多姿的风土人情……目之所极、心之所向,皆是美好、皆是期盼。
开启新征程、迈步新时代,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巴中,让我们一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用变化的目光正视,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努力把这片饱含红色基因土地上遍布的美好发现出来,把这片涌动绿色春潮土地上的活力激发出来,挺直腰杆、攒足底气,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争当发展路上的追梦人,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从即日起,巴中日报独家策划推出"欣赏巴中"栏目,深度挖掘巴中最具代表的美景风华、人文物语,通过更多城市IP展示巴中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全市人民一起书写时代精彩。我们一起期待。
这是一座光照千秋的革命丰碑,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为赢得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
这是一处育人铸魂的精神高地,安息着为中国革命捐躯的25048名红军烈士英魂,闪耀着革命先辈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英勇精神。
这是一处熠熠生辉的红色地标,洗礼着人们的精神,升华着人们的情感,坚定着人们的信仰,承载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这是一处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着人们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助推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由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川陕苏区纪念馆、“赤化全川”红军石刻标语、王坪新村等组成,每天都有无数的党政团体、研学团队和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拜谒红军英烈,追寻初心使命。
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岁月的追光照进历史深处。
巴中,一块红色的土地,嵌印过许多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足迹,浸染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汗水和鲜血,承载着最深刻的红色记忆。
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铭刻着川陕苏区的悲壮和荣光。
1932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转战至川陕边,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创建了以巴中为首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在两年多时间里,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数次围攻,锻造了一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红军劲旅;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探索,架起了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
川陕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伴随着激烈残酷的军事斗争。1934年1月,为配合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王坪。
王坪村民和总医院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村民主动搬腾房屋,用作病房;捐出木床,用作病床;献出粮食,慰劳伤病员;参加看护队、洗衣队、担架队、运输队、木工队、游击队、儿童团,帮助红军护理伤员、洗衣做饭、转运伤员和物资、保卫安全……总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真诚地对待村民,开办文化班,为村民扫盲识字;开设俱乐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助耕队,帮助村民耕种;组织医疗队,免费为村民看病治疗、宣讲卫生常识……峥嵘岁月里,见证了党和人民的双向奔赴。
那是一段艰难而悲壮的岁月。由于战事激烈,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伤员送至王坪。虽经精心施救、全力抢治,但由于缺医少药,不少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壮烈牺牲。王坪村民悲痛万分,捐出棺材,安葬烈士;棺材用完了,又捐出木板、楼板,做成木匣子安葬烈士;后来,木板也用完了,便用竹席裹埋烈士。战事最激烈时,伤员剧增,加之伤寒、痢疾等疾病肆虐,牺牲的烈士越来越多,只得挖大坑集中掩埋。红军将士胸怀人民、无畏牺牲的革命情怀,在村民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1934年7月,为纪念牺牲的红军英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并竖碑纪念。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的图案并书写碑文。墓碑用当地质地细密坚硬的青绵石建造,前面搭一石板供桌,供祭奠烈士之用,左右两侧用石头凿了两门迫击炮,代表烈士们永远进击、永不休止的钢铁意志。
1934年10月,在烈士纪念碑的落成典礼上,前来参加悼念仪式的红军将士、总医院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在苍松翠柏下,高唱《国际歌》,以此向烈士告别和激励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奋勇前进。
岁月飞驰,红色的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中,依然鲜活如初,深深根植巴山儿女心中,从未磨灭。
永不间断的精心守护
不论天晴下雨、严寒酷热,每天清晨,72岁的王建刚都会一瘸一拐地来到陵园,细心地清扫落叶、擦拭墓碑……自1994年起,他从父亲王成现手中接过接力棒,义务守陵已整整30年。1935年,身为童子团团员的王成现因送信错过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转移,便竭力守护烈士坟茔。持续89年不间断的守护,已成为这个家庭的血脉传承。
王建刚一家89年守护烈士陵园,只是王坪村民守护这座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缩影。
人们从没有忘记曾经为他们流血牺牲的亲人。
1935年春,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恶霸地主回乡,大肆破坏红军烈士墓和革命设施。
绝不能让革命设施和烈士骸骨遭到破坏。村民连夜偷偷把墓碑埋进囤水田里,悄悄将英烈骸骨用泥土掩埋,并在掩埋处插上竹签、木棍,或放几块石头做记号,每年春节、清明,悄悄祭拜。
离此5公里外的“赤化全川”红军石刻标语也有同样感人的守护故事。地主返乡团要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铲去,当地群众便趁夜间搭架爬上崖壁,用糯米加炭灰泥浆将标语笔画填平。
被积压了十余年的情感一朝迸发。1949年12月底,通江重获解放,王坪村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红军烈士骨骸,一一迁回原墓区,找回单体墓碑,重新安放,“赤化全川”石刻标语也重见天日。1950年2月16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除夕,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带着香烛纸钱、鞭炮、土酒和煮熟的老腊肉,前往烈士墓地集中祭拜。此后,年年如此,代代沿袭,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年三十,先祭拜红军烈士,再祭拜祖宗,并且规定“不得在烈士陵园放牛、砍柴、大声喧哗”。这些,无不见证着老区人民誓死跟党走的情怀,与红军至死不渝的血肉深情。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组织恢复烈士墓及墓碑。此后,多次对这座精神家园进行维护、修缮,建立牌坊、围墙和展览馆等;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员;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3月,民政部要求:迁移、整合、修缮散葬烈士墓。同年7月,四川省委下文要求修缮好“庄严、肃穆、安静”的红军烈士陵园。巴中市、通江县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推进修缮保护工作。
千里山岗万冢坟。当年,无数牺牲、受伤不治的红军烈士,无碑无名掩埋于丘冈山林。时光飞逝,资料一批批丢失,战友一个个离去,往事一件件尘封……无数英勇的故事在岁月里湮灭。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巴中市、通江县组织1000余名民政干部、党史研究人员、乡村群众、民兵等,分区分片查找、“地毯式”搜索,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普查,查找出分布于通江全县的53处红军烈士墓区、1.7万余座烈士墓。
巴中市、通江县决定把啸口梁、苏坪、大城寨3处保存较完整、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不便迁移的烈士墓区实行就地保护,其余50处烈士墓区的红军烈士遗骸全部迁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2012年2月3日,烈士遗骨迁葬工作在50个烈士墓区同步展开。工作人员俯下身子,小心地将一块块、一片片粘连着泥土的人体碎骨捧在手中,小心翼翼地清理、分装、编号、收纳,庄重地放入“小棺材”,放置在灵车上。当地村民胸佩小白花,肃然守候,眼含热泪地凝视着那一具具“亲人”的骸骨。灵车启动后,村民自发列队,站在公路两旁,依依不舍地送别曾长眠于此的红军亲人。4日,分布在通江境内的11428座红军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遗骸迁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无名烈士纪念园,结束80余载的分隔,与长眠于王坪的7800多名战友团聚。陵园自此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陵园。
每一座烈士墓前都竖立着一块白色大理石墓碑。由于遗骨早已不可考证核实姓名,每一块墓碑上均无文字,惟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熠熠生辉。墓碑间种植绿色植物,寓意“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丰碑”,让烈士英灵融入这片土地。
11428座墓碑,呈扇形分布,整齐地挺立在山坡上,如同等待检阅的部队,又如即将出征的雄师,诠释了先辈高于天的革命理想,撼人心魄。
无名烈士纪念园竣工后,著名作家秦渊前来瞻仰,被深深震撼,现场创作《活着》一诗,后被改编为歌曲,广泛传唱:
你曾热血染红大地,那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美丽。你曾吞下凄风苦雨,那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甜蜜。你撕开昨天的漫漫长夜,那是为了今天光明的奇迹。你冲破昨天的战火硝烟,那是为了今天幸福的笑语。你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我从来不曾把你们忘记。我站在地上看你,你躺在土里休息。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灵魂,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续。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永远活在你们的事业里!
无名烈士纪念园也震撼和感染了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2020年,四川省歌舞剧院前来采风,被红军英烈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携手通江县文化馆深入挖掘红色内涵,打造大型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演绎荡气回肠、撼人心魂的铁血悲歌,再现中国革命的艰辛与壮烈。该音乐剧荣获四川省“五个一”精神文明工程奖,并在全国巡演。
与此同时,在参建单位、党员干部“五加二”“白加黑”的激情奋战中,“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烈士陵园牌坊、游客中心、纪念馆、停车场等修缮工程陆续竣工。
修缮保护后的烈士陵园,核心墓区及保护区扩至1800亩,每一处设计都独具匠心、意义深远。“铁血丹心”主题雕塑长19米、宽3.2米、基座高1.2米,寓意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千秋大道寓意革命先辈打下的红色江山千秋永固、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功昭千秋,341步台阶记录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驻王坪的时间;牌坊高12米、宽25米,以此纪念红四方面军1932年12月25日解放通江县城;“川陕忠魂”纪念碑呈“忠”字演变体造型,寓意川陕苏区军民对党的无限忠诚……从高处俯瞰,陵园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庄严肃穆。
2019年,巴中市、通江县根据四川省委“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地区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和打造”要求,实施纪念馆陈列布展、地面防滑及排水系统、核心区照明工程等“11+1”整体提升工程。
整体提升后的烈士陵园,一条条新铺的柏油路面又宽又平,串联起一个个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景点;打磨后的地砖规整平展,铺设的每一张青石板都充分考虑了坡度和连接缝;千秋大道两侧的绿植错落有致,各种花卉绚丽绽放;焕然一新的祭拜台,汉白玉的花环,鲜红的大五角星,以及用油漆重新刷过的集墓群上的颗颗红星,更显庄重肃穆;夜幕降临,核心区照明工程让陵园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又如同一把光彩熠熠的钥匙;改陈布展后的川陕苏区纪念馆以川陕苏区的创建、发展和革命斗争为主线,再现了川陕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被中宣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之一,被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联合推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之一,被四川省文物局评选为2021年度四川省“十大陈列展陈精品”之一……
巴中市、通江县还充分利用总医院中医部和贩卖部旧址举办《巴山清风》等主题展陈,并积极推进《大巴山上写诗行》《巴山女红军》《战地血花》《医护摇篮》等主题展陈,拟形成主题展陈集群,更加全面生动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让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教育基地的作用更加凸显。
90年光阴逝去,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坟茔没有被岁月湮没,红色血脉依然在老区人民的身体里涌动,红色基因依然在老区人民的血液里流淌。精心守护烈士陵园,是巴中人民对红军烈士最深切的纪念和缅怀。
永远传承的红色基因
2020年9月30日上午,四川省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隆重举行。这是自2014年烈士纪念日设立以来,仪式首次在省会成都以外的地方举行。
近年来,巴中市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都固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举行。
寻根、追思、缅怀、“补钙”、“铸魂”……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人们逐梦前行的丰厚滋养。如今,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党政团体、企事业单位、研学旅游团队越来越多,政治效益、社会效益越来越好。
“当年红军将士把生命奉献在这里,我们要当好守陵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扬下去。”川陕苏区纪念馆副馆长徐劲松说。
为更好地发挥陵园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巴中市倾力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好的讲解员队伍。2023年3月17日,首届川渝红色故事讲解员风采展示赛在烈士陵园举行。来自川渝两地各10名优秀讲解员相继登台,一个个红色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也被陆续重新翻开。
“爸爸,我是您儿子啊!我来看你了!”2011年清明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跪在吴展烈士的墓前,泣不成声地喊道。老人名叫吴方宜,是吴展最小的儿子。1931年,3岁的他凝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喊着爸爸,没想到竟是永别。此后,吴方宜一家开始不懈地寻找,最终只能于80年后在父亲的墓前再喊一声“爸爸”。
这段跨越80年时空的相见,让陵园工作人员更加明白了守护好这座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他们知道,每一位有名和无名烈士背后,都是一份魂归故里的渴望,也是一个家庭几十年的期盼。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辈舍生忘死纾国难,埋骨他乡。几十年来,无数英烈后辈四处寻找英烈的长眠之地。为帮助烈士寻亲,陵园联合有关媒体,先后开展“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计划”“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将200多名英烈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持续推送,为40多名革命烈士成功寻找到亲人。
陵园还作为大巴山干部学院教学点位,与延安、百色等地的干部学院及15所高校共建共享,打造红色教育精品路线和精品课程。自2021年以来,先后接待中央党校等2000余个单位团体、230余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和近200万名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不畏牺牲、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探寻到了初心密码。”游客蒋先生说。
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彻底被激活。
“景区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川陕苏区纪念馆馆长黄飞介绍,特别是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的贯通,彻底改变了景区的交通条件,景区的红色旅游越发红火。
红色主题高速公路指的是镇(巴)广(安)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县城段。整个路段充分融入红色文化,在通江至王坪的去程、返程方向,分别以金色五角星和红色落叶作为核心元素延绵向前,寓意“一星一英烈,一叶一追思”,体现“点点星火忆英烈,片片红叶漫山河”的主题,以深情缅怀安葬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红军英烈,并以摩崖石刻、浮雕等表现形式,利用隧道洞门、拱顶、挡墙、护面墙等构筑物,打造了多幅(处)红色文化标语、剪影、投影、雕塑,生动再现革命先辈入川北、建政权、反围剿等革命场景,连通一段深植于心的红色历史,并通过“红色”点燃理想信念之火,激发面向未来、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同时,该道路还有效串联了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华蓥山景区、邓小平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极具魅力的红色旅游环线。
当年的血火河山,如今已是锦绣家园。站在陵园后方的大城寨山顶远望,四周青山连绵,麦浪翻涌;山脚下,沙溪河奔涌流淌,一条条公路宛若回环曲折的飘带,连接着一个个靓丽新村和产业园区;红军街、王坪新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民居,诗意地散落在平畴之中,掩映在茂林修竹间的田园、阡陌、池塘,和袅袅升起的炊烟组成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介绍,王坪村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以“绿色”旅游为支撑、以“特色”旅游为补充,旅游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全村兴办农家乐27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直接带动200余人从事红色旅游,并带动生态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把更多村民联结到了红色旅游产业链中。
2021年,王坪村入选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川陕苏区王坪旅游景区成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之一“奇兵入川·铁血丹心”精品线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当年,村里接待游客逾200万人次,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为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的道路。
“今天有30多桌客人。”根据地农家乐老板王德胜说,凭借红色旅游,他不仅端稳了致富饭碗,还帮助多名村民就业。
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巴中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研学实践”的红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旅游品牌,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核心区,推出“川陕苏区行·从心再出发”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条、研学旅行线路13条,建设特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40余个,开展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演红军戏、唱红军歌、重走红军路等一系列红色体验活动,开发一系列红色主题文旅产品,红色旅游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