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中民俗文化与乡村治理

发布日期:2024-12-09 10:10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字体: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喻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代表,需深入挖掘其对当代乡村社会的资源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动力。

一、巴中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巴中文化底蕴深厚,自先秦时期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其民俗文化不仅蕴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还融合了客家文化的冷静沉稳、土家族文化的宁静安逸等,特色鲜明。

巴中民俗文化是对内高度认同的文化。历史上多次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涵盖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出生、拜师、婚嫁、寿诞、丧葬等人生风俗,以及农业生产、匠作、渔猎等生产风俗,贯穿人们的生产生活全过程。同时,巴中民俗文化也是对外展示独特魅力的文化。正月十六登高、爱唱山歌等民俗活动,以及巴州皮影、巴渝舞、巴中十大碗等文化符号,共同体现了巴中独特的文化氛围。

二、巴中民俗文化与乡村治理

巴中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及道德标准,对指导群众生产生活、规范生活态度、维护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巴中民俗文化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基础。民俗文化融入巴中人的生活,反映出风土人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乡村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巴中民俗文化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的优势。其教化作用、规范性、调节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社会治理的秩序性,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标准,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治理创新。

利用巴中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治理具有可行性。民俗文化中的交往风俗,如礼尚往来,能消解乡村矛盾;重耕读、孝父母等风俗,有利于调控社会秩序,与乡村治理目标一致。

三、巴中民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巴中作为巴文化中心,在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中具有丰厚的文化根基。应发挥文化德治教化功能,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将民俗文化寓于村规民约中,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口语化、民俗化的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群众遵循社会公德,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乡村。

营造民俗文化活动氛围,增强基层党组织民俗活动参与。举办节日庆祝、民俗活动,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乡村治理理念,增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四、巴中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的构想

巴中特有的民俗文化如何融入乡村治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源?

首先,利用民俗文化遗产资源,重建乡村精神传统。精神重建应从内部培育,激活内部资源。家训、乡村流传的谚语、箴言与口头故事,以及乡村艺术,都是乡村精神意涵的积极呈现,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运用村规民约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三治合一。如通江县民胜镇的鹦鸽嘴村,通过村规民约解决卫生问题,实现了三治合一。再次,利用民俗仪式增强人际互动,传承与增进乡风文明。如丧葬仪式和成人礼,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年轻人的唤醒,有助于增进人际互动和乡风文明。最后,传承传统表演艺术,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重视乡村传统表演艺术,继承和表演好巴中皮影、巴渝舞等,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传播乡村声名,吸引外来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发掘乡村生计资源,以地方物产、特色手艺助力乡村生产。保护和挖掘传统手艺,如背二哥和挑夫等,既保留地方特色文化,又形成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巴中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应用,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大道广福街2号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