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之中谓巴中
——巴中与巴文化

发布日期:2025-04-21 09:09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字体:  

巴中融媒记者 张维

“三巴之地,所居其中,谓之中巴也。”

巴山巴水间,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城,以“巴”为名,以“中”为心。巴中,古属《华阳国志》所载“三巴”腹地,北望秦岭,南下成渝,千年来既是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交融的枢纽,亦是巴文化的精神原乡。

这里,山水滋养文脉,古道镌刻传奇,风物沉淀文明,巴人的坚韧与诗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穿越历史烽烟 “巴中”从何而来?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对自己何以夺取天下,刘邦自问自答:“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储粮屯兵,萧何正是以巴中得汉城为根据地。

与得汉城一起穿越历史烽烟的还有“巴中”。

何以“巴中”。究其源头,当从典籍里来考证。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一举兼并巴和蜀两个国家。《后汉书》的《巴郡南郡蛮记》便记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方舆纪要》载:“州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资治通鉴》第67卷巴州条目下又注释道:“三巴之地,所居其中,谓之中巴也”。这个三巴,是指三国时刘璋在巴地设置三个郡:即巴县以东至忠县为巴郡,固陵(云阳、奉节)为巴东郡,阆中为巴西郡,故叫“三巴”,而巴中居三巴之中。民国二年(1913)改州为县时,就以“三巴之中”其意,取名为巴中。

至东汉末年,诸侯张鲁被曹操怼至巴中,《三国志》原文记载张鲁“乃奔南山入巴中”。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象仪的张思训,不仅精准了时间,也定位了籍贯。《宋史》称他为“巴中人”。

巴中,在历史上有几个不同的名称:东汉时称汉昌。西晋永兴年间(304-401)和南北朝宋齐年间(420-502)称汉兴。北魏时称巴州,隋炀帝时称清化,唐初复称巴州。明洪武九年(1376)改称巴县,后复称巴州。民国二年(1913)改州为县时称巴中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地区。2000年撤巴中地区设地级市,称巴中市。

历史的天空虽然迷雾重重,令人难以猜度,但有一点当是确证无疑的,那就是无论从《华阳国志》所讲的巴国疆域——“江州以东,其人半楚,而垫江以西,则多为巴人”,还是战国中晚期势力衰弱、地盘缩小后的巴国,渠江流域特别是巴中都一直保留在巴国范围内,且处于腹心地带。

慰藉巴山巴水 “文脉”传承不息

5000年来,巴人先民创造的文化,如灿烂星汉。

从巴中看巴文化。梁中效在《解谜巴文化》里认为,川东北史前文化与大巴山以北的华夏文化联系密切。以巴中为核心的长江北岸是华夏、苗蛮与氐羌、东夷文化的融合之地。

以巴中为核心的川东北是夏商周三代巴文化最活跃的地区,巴人在此地建立了古巴国。《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太平寰宇记》等唐宋地志说,“山南古巴国”“山南即古巴国”“小巴之南为古巴国”。古巴国就在大巴山南麓的巴中一带。

战国秦汉时期,巴中是联系汉水上游与长江上游的纽带,是巴盐等民生及战略物资进入中原的枢纽;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中是国家统一的战略基地,米仓道是国都长安通向巴地的经济文化大动脉,是联系南北丝绸之路的纽带;三国时期,巴中是沟通汉中与江州(重庆)的水陆要冲,是蜀汉政权的屏障。

盛唐时期,国都长安与巴中互动密切,太子李贤被贬谪到巴中,杜甫有吟诵巴中的诗篇。南龛石窟造像中的弥勒、地藏、天龙八部、西方净土、六拏具源自两京地区,与西安、洛阳、云冈、龙门等地石窟一脉相承,艺术优雅雍容、体态端庄华贵,展现盛唐风范。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皆源于两京,由米仓古道直达巴中尽显盛唐式样。

明清时期,移民运动至巴中,移民文化的一大标志便是会馆。据《巴州志校注》载:巴州城会馆有龙母宫,在西门外正街,粤籍人公建为广东会馆。今保存完好的恩阳古镇万寿宫,亦是清朝道光年间江西商人集资修建的会馆。

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巴人与外界有着丰富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人口迁徙和王朝兴衰更替等因素的影响下,巴中民居形成了穿斗式木构架、竹编夹泥墙、挑檐等构造形式,成为民居建筑别样亮点。

从巴渝舞到巴山背二歌、汉城号子……一首首高亢激昂的巴人歌谣从商周时期开始传唱,经历数千年风云变幻,历经岁月长河淘洗,一代代地传唱下来,巴人的智慧和创造未在时间奔涌湍急的河流中沉没,巴文化文脉已深深根植于巴中人民心中。

巴鱼子至今在恩阳河游弋,撑着竹篙的舢板船轻点水面,便划开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烟雨。河岸吊脚楼下,游客们围炉而煮茶,讲述“千年米仓道、早晚恩阳河的故事”……”茶雾氤氲间,巴山巴水与巴人精神,都在一碗茶汤里沉浮。

回响千年风物 “记忆”串联古今

巴人风物是巴文化的血脉。

在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民俗活动,万人空巷登山,延续着唐宋以来“走百病”的祈愿;《下里》《巴人》的古老歌谣,化作田间地头的薅草锣鼓。巴中皮影戏的幕布上,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故事仍在传唱,而通江银耳宴、恩阳十大碗,则以味觉串联起族群记忆与人间烟火。

“锵锵锵……锵锵锵……”平昌县翻山铰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华德正和村民在此表演“翻山铰子”。伴着欢快的锣鼓声,他们挥动铜钹,动作刚健粗犷中又透着柔美和灵活。

“翻山铰子”,因表演动作粗犷,形似翻山越岭,加上铜钹形似水饺而得名。因其承载了川东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被誉为巴文化“活化石”。铰子原是巴人祭神法器,后演变成婚丧嫁娶礼乐。

全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再焕新,以《巴山背二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演出视觉核心概念,探寻神秘巴人文化,在米仓古道和神奇大巴山里讲述一段穿越历史空间的动人故事,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

入夜,巴城巴河两岸,新打造的“巴山夜雨主题广场”“巴人飞天”景观带吸引众多市民参观纳凉,回味巴文化韵味。恩阳河上,大型沉浸式情景剧《恩阳船说》在桨声灯影中精彩开演,观者如云。当古老文明遇见现代精神,巴文化正以创新姿态重焕生机。依托“巴文化中心”定位,致力于将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布局,竭力让传统与现代展开对话。

从擂鼓寨先民点燃的第一堆篝火,到数字时代的文化密码,巴中始终是巴文化跳动的脉搏。这里的故事,是青铜剑上的虎啸、银耳羹中的月光,更是一个文明在守护与嬗变中,向世界发出的永恒邀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大道广福街2号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