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十大名小吃

发布日期:2024-09-19 09:38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字体: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味道”,或古老厚重,或摩登时尚,或朝气蓬勃。

  认识一座城,美食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那些历经岁月的味蕾经典,留存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与记忆,甚至演变成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符号。

  2018年,我市首次评选出巴中“十大名小吃”:通江银耳莲子羹、三河沙参泥、巴州芝麻饼子、雾露银耳包、黄羊砂锅米线、林氏提糖麻饼、白衣全鱼宴系列——油炸鱼、正直大酥肉、巴州炖鸡面、巴州肥肠粉。在感受食物带来美好的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巴中的文化和精神。


  市井中的袅袅烟火气

  美食作家焦桐很文艺地把早上这顿饭叫作“一天中最初的期待”,如果想到翌日清晨即可吃到美味,“心中就绽放着桔梗花”。最好吃的早餐都常常在居民区的寻常巷陌中,冒着烟火气的地方,大抵如此。

  在巴城江北二环路宋家坝附近,王瑞虎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为食客做上一碗地道的炖鸡面,这对于有着多年经验的他来说,轻车熟路。


  据传,巴州炖鸡面发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历史。当时一路边小店有卖,南来北往的食客街边就坐,吃上一碗地道的炖鸡面,那绝对足以消乏解困。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巴中县成立了集商公司,巴州炖鸡面曾是其招牌美食之一,王瑞虎的母亲张国珍彼时便在集商公司学会了做炖鸡面。1989年,张国珍离开集商公司后开始个体经营炖鸡面,广受食客好评。

  每天凌晨4点左右,王瑞虎就会按时起床准备食材。天色渐明,一锅散发着阵阵香味的鸡汤便熬制而成,这是炖鸡面的精华所在。将面条放入沸水中,几分钟后捞出,随后加入高汤、炖鸡等,一碗炖鸡面就算大功告成了。第一口面汤下去,香气迷离地顺着喉管而下,味蕾犹如全部在跳舞,舒坦极了。

  略微金黄的鸡汤、翠绿的菜叶、炖烂的鸡肉……在早晨,吃上一碗炖鸡面,绝对是一种享受。如果觉得味道稍微清淡,佐以炒熟的青椒或者酸脆爽口的泡菜,酸辣的刺激和鸡汤的温和在口腔内发生激烈的碰撞,那又是一番滋味了。

  当然,千人千味,众口难调,如果觉得这样偏清淡的巴州炖鸡面不足以勾起食欲,那爽滑可口的巴州肥肠粉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穿过刚刚苏醒的街道和小巷,巴城郑家街的姜胖子肥肠粉是许多食客的流连忘返之地。

  如何做好一碗百吃不厌的肥肠粉,姜毅和妻子钱卉烂熟于心。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碗肥肠粉,两人做了30多年。


巴州肥肠粉


  将简单的食材变成美味可口的食物,调料的作用不可小视。案板上,青翠的香菜、散发着光泽的辣椒红油、滑嫩的猪板油等近10种调料整齐摆放,将各种调料放入碗中,随后舀上一勺高汤,佐料在滚烫的热汤里慢慢融化扩散,香味便四散开来,用漏勺将煮好的粉条捞出盛入碗中,最后再倒上肥肠臊子、撒上香菜即可。

  与其他店的肥肠粉相比,姜胖子肥肠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肥肠臊子保留本色,洁白如雪,这样更容易品尝到肥肠本味,同时也能让食客看看肥肠是否新鲜。嘿,就是这么自信。

  锅盔也是姜胖子肥肠店的特色之一,现做现卖的锅盔外表金黄酥脆,内里又十分柔软蓬松。嗦一碗爽滑的肥肠粉、配上一个脆香的锅盔,是不少食客的标配。

  作家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才是最诗意的生活。在充满烟火气的巴城,有着最惬意的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幸福。


极具特色的家乡至味

  很多食物都冠以地名或人名,这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这些特色食品,更重要的是自信的体现。例如三河沙参泥、通江银耳莲子羹、白衣油炸鱼等,在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时,也承载着一种地域性,体现着一地物产资源的丰富。

  恩阳区渔溪一带,沙参肯定名列特产榜单前列。沙参又叫土人参、明党参、川明参,是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品种,食药同材。由沙参制作而成的沙参泥,算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三河沙参泥


  原恩阳三河场镇的赖勇最擅长做沙参泥。他介绍,做一道正宗的沙参泥,至少需要两天时间,简单地说,主要分为四大步骤:浸泡沙参—高温蒸熟—研磨成粉—加料制成。

  首先要挑选品相上好的干沙参,有斑点的或者种植了几年的沙参一般不用,这些口感差。赖勇先将选好的沙参用冷水浸泡2天,再将一根根泡软的沙参碾磨成粉,洁白的沙参粉便飘散出淡淡的中药味。

  备好沙参粉,热锅中放入猪油或者菜籽油,随后加入白糖一起翻炒,文火半小时后,一份沙参泥就做好了。晶莹剔透,撒上少许枸杞,吃上一口,淡淡的中药味和甘甜味让人回味悠长。

  做好一份沙参泥并不简单,虽然赖勇一家三代做了50多年的沙参泥,但仍偶有失败,猪油和糖的比例、火候等,都影响着沙参泥的口感。

  沙参泥在渔溪一带不仅仅是一道小吃,更充满了浓浓的家乡味。在革命年代,当地儿郎参军前,母亲都会从地里挖来新鲜的沙参,加以猪油混炒,制作成沙参泥给参军的儿子饯行,希望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这一风俗流传至今。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沙参泥在2018年迎来新机遇,先后被评为“恩阳特色川菜”和“巴中十大名小吃”。其中在参评“巴中十大名小吃”时,沙参泥得分第一,其独特的风味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原产地品尝食物,除了美味,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食物不可分割的部分。例如到了通江,如果不尝一尝银耳,那或多或少有些遗憾。

  通江银耳,不仅是通江特产,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独特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高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


通江银耳莲子羹


  特别是近年来,通江大力实施“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实现通江银耳从“一耳难求”到“飞入寻常百姓家”,通江银耳莲子羹和雾露银耳包便是尝试之一。

  通江陈河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发源地。作为地道的通江人,从事餐饮30多年的李长林,在10多年前尝试将银耳和其他美食相结合,最终采用古法加现代工艺调制,做出了一道银耳珍品——雾露银耳包,柔软而富有弹性、润泽而多褶皱、皮薄馅多,味道清香爽口。

  同样以银耳为主要食材的通江银耳莲子羹,则采用通江段木银耳和优质莲子,经过古法熬制、慢火细炖长达3个小时,让银耳和莲子充分融合,羹浓味甜,爽口而清滑,具有健胃、护肝、解毒、降血压、促进睡眠等功效。

  极具地域特色风味的还有平昌的白衣全鱼宴系列——油炸鱼和南江的黄羊砂锅米线。

  平昌油炸鱼精选当地野生河鱼,搭配平昌本土大米米粉,再佐以秘料腌制,经过农户种植的菜籽油及多道传统工艺精心烹制而成。当炸至金黄的鱼块端上桌时,那酥脆的外皮与鲜嫩的鱼肉交织出层次丰富的口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品尝。每一口都仿佛能品尝到河鱼的鲜美与米粉的细腻,那独特的酥脆爽口之感,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一支欢快的舞蹈,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白衣全鱼宴系列——油炸鱼


  “不尝白衣鱼,枉到白衣镇”。大抵,每一个到平昌的食客,都难以拒绝。如果再来一份口感鲜美的南江黄羊砂锅米线,那又是另外一番别致的风味。

  食物是最大的乡愁。那些刻在巴山儿女舌尖上、印在心底里的味道,都悄悄地留下了印记,只要闻到那魂牵梦萦的味道,都会在心里涌起温暖。

  老手艺传承下的舌尖记忆

  比起故乡的样貌,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乡的口味,人的口味习惯基本形成于童年时代。

  例如饼子,就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在南江县一个偏远的乡镇,每逢2、5、8(日)赶场,今亦如此。小时候,父母或者亲戚为了奖励小孩,常常会说:赶场给你买馍馍(其实就是买饼子)。乡镇街道上,有一个小饭馆,专门卖麻花和饼子,饼子便宜,2毛钱一个,也就是简单地将面粉发酵,然后烤熟售卖。


巴州芝麻饼子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饼子,一直让人回味至今。前段时间,在巴城购买过一次,价格早已翻几倍,咬上一口,那种甘甜的香味让我在刹那间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

  说起巴州芝麻饼子,它同样是很多人的舌尖记忆。

  巴州芝麻饼一般指清江芝麻壳,又称“清江芝麻饼子”,是巴州区的传统美食,口感劲道,香味四溢。无论是作为即食小吃,满足口腹之欲,还是作为与猪肉干炒的佐料,清江芝麻壳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巴州区清江镇街道一栋民居旁,刘长敏和杨菊花夫妻两人每天都和面、烤饼,20余年少有间断。作为清江镇最早烤芝麻壳的居民,刘长敏做的芝麻饼已成为省道202线清江段不少食客的味觉记忆。

  芝麻壳一般分为甜味和椒盐味两种,大多数人都喜欢甜的,但如果慢慢咀嚼椒盐饼,则回味悠长。和面烤饼时,刘长敏和杨菊花配合默契,杨菊花先将和好的面团分成小团,再配以适量的食盐、花椒面、白糖等,经过精心揉制,一个个饼子就算成功了一半。随后,借助青杠柴的火力,在圆形铁炉中烘烤至金黄酥脆。

  刚出炉的饼子中间已经空心,两边凸起,外脆里酥,香味从饼子内喷薄而出,顿时让人口舌生津。

  面食,一直都是多元的,就算在同一区域,面粉也会被变幻出不同种类的食物,例如十大名小吃的另外一种饼子——恩阳提糖麻饼。

  早在2014年,恩阳提糖麻饼就被列入巴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考证,提糖麻饼已有三四百年历史,需要数十道工序。

  对于制作恩阳提糖麻饼,第六代传承人林刚颇有心得。事先调好的包含了精面、糯米、大麦、红糖、麻油等原料的面团,蓬松地摊在案板上,然后像杂技演员一样,擀面杖上下翻飞,噼里啪啦拍打着面团。眨眼间,面团变成了巴掌大小,形状规则。随后再将面团在一大盆白芝麻里一溜,便均匀地铺在平底大铁锅里烘烤。


林氏提糖麻饼


  烘烤最考验手艺。林刚丝毫不敢马虎,时而手握撬子秤杆撬起熊熊的火球,时而又将它严严实实地盖回去,时而又拿起铁夹子快速地将麻饼翻动……经过三五回合的操作,香味就越来越浓烈了。刚出炉的提糖麻饼,形如满月,色泽金黄,缀满密密麻麻的白芝麻。拿起一个品尝,一口咬下去,皮酥心脆、香甜化渣。

  但凡面食,以前基本以果腹为主,食用时大多数不需要庄重的场合,老少皆宜,大概这就是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有的甚至成为别致的地方符号,例如正直大酥肉。

  从巴城出发,巴中西上高速,大约20分钟就可以到达南江县正直镇。

  相传在商朝末年,纣王昏庸,苏妲己妖言惑众,有一天他们去南阳城狩猎,没有收获,就到了一个农户家射杀牲畜,并且还要求老妇人为他们烹饪。待他们走后,老妇人余气未消,就将剩余的肉剁碎,加上面粉,放置油锅炸制,分给乡亲们品尝。大家纷纷询问这是什么肉,老妇人便说“苏妲己肉”,但为了避讳,只能改为“妲苏肉”,后面就流传下来,称为“酥肉”。

  在正直镇,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宴席上,总有一盘引人注目的“冒稍稍”的大酥肉,每一个都有筷子一般长,但是这道菜不是在宴席上吃的,而是要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


消费者购买正直大酥肉


  2015年的正直镇大酥肉节上,长13.4米、重92.45公斤、平均直径16.06厘米的“大酥肉”惊艳出世,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双巧手、一门手艺、一份匠心,世代传承,守护着舌尖记忆。

  当然,在巴中叫得出名、拿得出手、卖得很好的小吃远不止这些,它们历经岁月熏陶,不仅是巴中人的生活日常,还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巴中味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大道广福街2号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