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古镇:米仓古道第一镇

发布日期:2024-12-05 10:00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字体:  

图一:游客身着汉服拍照打卡。

图二:游客体验非遗技艺——糖画。

图三:大型情境式夜游演出《恩阳船说》吸引众多观众。

图四:万寿宫。

图五:夜游古镇。

图六:游客在恩阳古镇享受冬日暖阳。

图七:游艇在恩阳河上穿梭。

雾气氤氲下,青灰的明清古建筑若隐若现,宽阔的河面上,一叶扁舟顺流而下,青石板上,国家一级演员陈智林演绎的苏东坡负手而立……视频《江城子》一经上线,便引得众多川剧爱好者点赞评论,而视频取景地恩阳古镇也引发网友热议。

四川古镇众多,恩阳古镇到底有何魅力?

A 纳入米仓古道申遗的唯一古镇

“漫长米仓道悠悠,道不尽喜怒哀愁”。位于巴中境内的米仓古道历史悠久,可溯源至商周时代,在通行数千年的米仓古道上,古关隘、寨堡、石刻、栈道等遗存处处,同时沿古道兴起座座古村落、古城镇,标示着古道的繁华,让古道鲜活存立。

“米仓古道上的古镇很多,恩阳古镇能成为一颗最璀璨的明珠,与恩阳古镇便利的交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与吸引四面八方的移民有关,从而成就了恩阳的繁荣。”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汪燕岗表示。

作为米仓古道第一镇,在米仓古道申遗项目中,恩阳古镇也是唯一的古镇。为什么是恩阳?

“米仓古道进入恩阳,才进入一个农耕文化积累比较丰厚的地方,沿途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聚落,形成这么丰厚的文化积累。”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从历史的角度道出了原因。

追溯历史,恩阳,古称义阳,从属地月亮岩遗址可证明,其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活动,后属古巴国范畴,具有巴文化明显特质。据《巴中县志》载,恩阳先秦时属西汉水以下嘉陵江畔古阆中之辖区,南北朝时期,梁高祖萧衍普通六年(525年),始置“义阳郡”,历史上设郡、县时间长达800余年。

石器时代以来,远古巴人在适应和征服大自然的艰苦探索中,用智慧和汗水开凿、建设了米仓古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古道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作为连接米仓道和金牛道重要联络线上的核心节点,恩阳古镇水陆交通便利,行水路能南下襄渝荆楚,走旱路能北上汉中西安,是著名的水码头和货物集散地,聚集人口众多,形成所谓的“日有千人摆手,夜来万盏明灯”之景象,也是“米仓古道第一镇”的由来。

“米仓古道第一镇”曾有多繁荣?据考证,恩阳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口万余人,并常有千余商人往来,大小商号不下200余家,盐店20余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业态丰富的繁荣景象是其他节点场镇无法相比的。

拥有千余年历史的恩阳古镇,衔接米仓古道,对接陕渝物流,曾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一度坐拥“小武汉”或“小上海”的美誉。唐代诗人韦应物在《送令狐岫宰恩阳》一诗中写道“逶迟岁已穷,当造巴子城”,所以恩阳又被称为“巴子城”。

而在巴中地域内,也流传着“早迟恩阳河”的口头禅,巴中作家阳云解释道,这句话原始意义是针对旅人的,恩阳是米仓道上的千年古镇,著名的水码头,自古繁华热闹,行旅于这条道上的人,不管近也好远也罢,都要努力赶到恩阳歇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之意。只有到了恩阳河,脚步停下,心才能安闲。到了恩阳河,人就放松了,如同回到家乡,能踏实安稳地休息。恩阳以自己的繁盛满足着商旅行人全方位的需求。对于继续前行的人来说,恩阳又算是一个新的起点。

B “四个一席之地”

清华大学教授、古建筑专家朱仕轩曾用“四个一席之地”评价:恩阳古镇在中国古建筑史上、规划建设上、民风民俗文化上、近代革命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恩阳古镇内,现留存川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核心区占地0.055平方公里,有589幢2万余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双檩双挂、青瓦屋面、骑门柜台、精美窗雕,是观摩川北独特民居最佳地。

目前,古镇保存了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老场和回龙社区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格局。这些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大户人家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书香门第则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民居建筑的窗棂皆为方窗,现存窗雕多为蝙蝠,寓意对生意兴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这些窗雕造型美观、井然有序,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精品。

在这些古建筑群中,除了民居外,还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代表性古建筑,是清中期由祖籍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省迁徙到恩阳的客家人按照他们的习俗修建的,寄托了他们思念家乡、怀念故土、眷恋祖先和亲人的情感,也是他们供奉乡土神灵、祭祀祖先、乡友聚会和乡土文化与信仰交流而各自修建的场所。

在规划建设上,古镇的街巷呈蜘蛛网布局,弯弯曲曲、梯梯坎坎,形若迷宫。其中明朝民居一条街即今天的老场街最具特色。据说这是由明朝年间一位姓彭的人组织自己的兄弟修建的。这条街当时有民居约50家,房屋以两层居多,下层为防火墙,上层全为木质建筑,有木质走廊和镂花窗棂。

除了古建筑,恩阳古镇民风淳朴,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众多民俗风情延续下来,比如二月二文昌会、庙会、正月十六登高节、皮影戏、川北灯戏……

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年代,恩阳也曾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红军打下恩阳后,设置了恩阳县苏维埃政权,尔后,这个千年古道上的物资集散基地对中国革命发挥了重大作用。

打土豪、分田地,根据地人民革命热情似火,红军队伍也迅速壮大。在恩阳古镇,至今保留完好的县级红色政权旧址有12处,所辖区域有踪可寻的乡级红色政权旧址达70余处。

“只有革命,才有出路!”“参加红军,巩固苏区,打倒国民政府!”走在恩阳古镇街巷,这样的石刻标语随处可见。据统计,现存于古镇街巷的红军石刻标语共有17条。当年红军还深入各乡镇刻下了许多标语,后经实地锤拓原样复刻,建成了红军石刻标语碑林。

值得一提的是,红军在恩阳设立了一所列宁模范学校,把川陕苏区各地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加以培养,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到的张思德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还培养了解放军少将张世盖等高级军事指挥人才。

红军在恩阳虽只有短短两年,但留下的红色文化影响力和精神财富是巨大的。恩阳当时总人口约18万,就有3万余人参加红军!

所以,“四个一席之地”名副其实!

C “长得不一样”的古镇

和千篇一律充满商业化的古镇相比,恩阳古镇最大的美就是她的古色古香。

走进古镇,光洁的青石板滋生着苔藓,梁柱门扇斑驳沧桑,布满了时间的痕迹,朴实自然的古街,街边倚着门框闲聊的老人,卖豌豆油糕的小摊以及在街道上玩耍的孩童,一切完美融合,悠然闲适。

青砖灰瓦糅合的青灰是古镇统一的底色,轻轻刷上几笔,暗红是饱经风雨的门廊的色彩,亮出的墨绿是拐角处的万年青和古老墙缝里挤出的几株花草。

整个古镇,找不到一扇玻璃窗,清一色的方格木窗棂,糊着窗纸,简洁剔透,全然没有“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的萧瑟,只带给人丝丝宁静。透过窗棂,又仿佛感受到了百年前窗内人的点点寂寞。

今天游古镇,一溜茶铺,搭在临河的树荫下。排排茶几,张张竹椅,整齐又随意,来上一碗盖碗茶,消解几分俗世的困扰、焦愁。

盖碗茶是恩阳古往今来的一种饮茶风俗。小茶馆汇聚四方来客,到此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据史料统计,分布在恩阳古镇的茶馆,全盛时多达75家,平均每条街都有两家。其中最有名气的约有12家。

当时这12家著名茶馆中每家茶馆都有各自不同特点的民间文艺表演。一般都有讲圣谕、说书、唱小曲、打竹琴、皮影、川北灯戏以及赌博性质的压红宝、掷骰子。最多最常见也最驰名的则是玩友,即川剧的一种演唱形式,现通常叫川剧座唱。

恩阳人出了名的会过日子。喜欢川剧的同道者,会玩,能玩,慢慢玩,最后玩出了一个“川北戏窝子”的名号。

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延续到了现代。古镇万寿宫民俗剧场、恩阳河派川剧戏楼常态化开演,无论是极具历史的川剧、川北灯戏,还是新创编的演艺节目,都能在恩阳这片沃土上得以滋养,根深叶茂。每逢节假日,天南海北的众多游客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也让游客在这些唱腔中,聆听岁月留声,重现昔时“戏窝子”的热闹繁华。

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全国第一条米仓文化特色街区、全省唯一龙舟主题运动公园、川内首个大型情境式夜游项目《恩阳船说》……创意十足的多元业态不断呈现,穿上汉服拍照,坐在老茶馆听戏,品尝非遗美食,体验棕编、糖画等传统技艺……古朴与现代交织的生活气息,为古镇增添了不少新的色彩。

如今的恩阳,时时给人以惊喜,刷新认知。每一个季节,每一个节日,恩阳总有爆款的项目上新,等待世人去揭晓。

如今,那些饱经沧桑的青石板上,没了商人的脚步匆匆,没了车马往来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停下来拍照喝茶的游客,是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古镇悠悠,青山依旧。古镇寄存在青山碧水间的故事,铭刻在时光中的珍贵印记,等待更多的人去用脚步叩响,去用心聆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大道广福街2号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