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绿头鸭等在河面觅食嬉戏
构建体系
我市积极构建“法治+智慧+救护”三位一体保护体
系筑牢防线
为境内金雕、黑熊、橙翅噪鹛、阳彩臂金龟、红豆杉、楠木等2600余种野生动植物筑牢生态防线
阳春三月,巴中大地山川葱茏,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在恩阳区中华鳖保护区的恩阳河水面上,上百只绿头鸭身姿矫健、振翅高飞,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光雾山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内,红外相机成功捕捉到中华斑羚珍贵而灵动的画面;通江县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里,猕猴们在茂密的林间欢快跳跃、穿梭嬉戏。
这些充满生机的场景,正是我市大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生动写照。作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至关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近年来,我市积极构建“法治+智慧+救护”三位一体保护体系,为境内2600余种野生动植物筑牢生态防线。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山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成功打造了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并建成16个各类自然保护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金雕、黑熊、橙翅噪鹛、阳彩臂金龟、红豆杉、楠木等2600余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为守护好这片生态宝藏,我市从法治层面入手,多管齐下。林业部门联合政法委、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多个部门,积极开展“2024年清风行动”“2024年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等专项行动,建立起高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合机制。去年,全市累计查办野生动植物行政处罚案件12起,罚款5.25万元,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同时,为降低野生动物致害影响,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细则。目前,全市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赔偿已达42.33万元。
在科技助力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巴中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基地等硬件设施的智能化升级。通江县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安装的20套语音界杆,宛如忠诚的“生态哨兵”,时刻坚守岗位。它们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迅速回传至监测平台,不仅能够精准定位非法闯入者,还能借助AI技术追踪猕猴的活动轨迹。
镇龙山森林公园、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配备的红外相机,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远程网络摄像头,共同编织起一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全市各自然保护区以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驷马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为核心,综合运用红外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建成智能一体化生态保护监测体系,极大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在全市也开展得有条不紊。在塔子山百鸟园的康复训练场,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为三只红腹锦鸡进行“野外生存特训”。从仔细检查飞羽的完整性到精心模拟自然食物链进行喂食,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作为巴中野生动物救护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塔子山百鸟园已累计收容、救护陆生野生动物近300只,形成“发现—救助—放归”的完整闭环。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投身于“城市精灵守护”行动中,全社会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氛围愈发浓厚。
通过法治保障、智慧赋能、专业救护等多方面的有力举措,我市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巴中还将持续完善保护体系,让这片土地上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能够长久、稳定地繁衍生息。(巴中融媒记者 袁崎芳/文 付海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