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
图二:俯瞰巴城。巴中融媒记者 付海旭 摄
图三:巴恩快速通道。巴中融媒记者 付海旭 摄
图四: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巴中融媒记者 何雨隆 摄
图五:装电梯后的老旧小区。
一城文明风,满目气象新。
阳春四月,巴城小公园里绿树摇曳,背街小巷干净整洁,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文明幸福之城正向新而生。
创文十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用匠心筑城、用情怀惠民,从“面子”到“里子”,从“硬件”到“软件”,解决一系列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让文明创建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如今,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年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人们处处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变化,文明城市“名片”内容越来越丰富。
从“山沟沟”到“幸福城”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我市坚持高质量推动城市建设,满足群众对文明、幸福城市的期待。
十年来,我市始终以规划引领为核心,坚持“多规合一”理念,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逐步构建“一城三区”城市空间格局;围绕“一市四区三地”战略目标,编制绿地系统、文化保护、城市更新、生态修复、雨污管网等专项规划,开展10余个城市重点片区详细规划编制,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宜居品质。
绘发展蓝图,建品质新城,优人居环境。围绕目标,我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开。
向东,巴中经开区不断增强引力。曾经只有2万多人的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的现代化新城。
“几年前我搬到兴文来住,就是冲着公园来的。”4月14日,巴中经开区居民陈旭坤习惯性地来到小区附近的九寨山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山清水秀、绿荫环绕。”每一位首次走进九寨山公园的市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九寨山公园位于巴中经开区腹地,面积11.68平方公里,因莲花寨、青冈寨、贺灯寨等九座山寨而得名,是我市按照现代森林公园城市标准,打造山水相依、景城相融的生态宜居新城的范例之一。
十年来,巴中经开区坚持着力打造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绕、楼在林中立、人在景中游的生态新区。区内绿化覆盖率超过40%,高于全国城市平均绿化率。
居中,中心城区持续优化功能。巴州区始终扛牢“主城担当”,立足现代公园城市地位,着力打造生态新城、文旅新城、宜居新城,城区功能布局不断优化。
十年来,曾经环境脏乱差、违章搭建严重、秩序混乱的南池市场,蝶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广场;曾养活上千人、承载老城记忆的巴中丝绸厂,在闲置30年后华丽转身为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巴城中轴线曾仅有江北段,如今即将纵贯南北,成为全长1.9公里的城市新地标。
“拆了房子修建成广场后,这边的环境得到了大提升,我们平时可以过来散步、打太极拳锻炼身体!”周末一大早就到南池艺术广场晨练的市民陆大军竖起大拇指。
往西,恩阳区努力补位发展。从“四新恩阳”到“开放引领、产业强区、营城聚人、乡村振兴”,从“一城两翼”的西翼到“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开放高地”,城市发展不断提速、能级不断提升。
十年来,恩阳区坚持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先后完成《巴中市恩阳区城市总体规划》《恩阳区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恩阳中心城区城市设计规划》等7个重大项目方案设计,编制城区绿地、交通、水、电、气等多个专项规划。
大梁山城市公园、“未来之眼”等项目聚焦民生之本,深挖城市内涵与居民生活需求,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公园、绿道、人文景观,扩展生活纵深空间,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归属感。
“这几年,恩阳城市变化很大,各方面都朝着大城市的水平发展。”家住恩阳滨江花园小区的居民刘天弘说。
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服务功能也不断完善。
以市民备受关注的市政道路建设为例:我市先后建成北环线、西环线、南环线和巴恩、秦巴等快速通道,完成南坝滨河路等27条道路整治,人均道路面积达21.98平方米。
“十年来,我们‘向山要地、向水借景’,通过不断实施扩容提质工程,唤醒城市新的活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3.66平方公里拓展至64.59平方公里,实现了‘十年再造一个新巴城’的目标,让原本的‘山沟沟’变成了一座‘幸福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臭水沟”到“绿化地”
绿色是巴中的底色,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年来,我市以“还绿于民、还景于城”为己任,打出一套治污增绿“组合拳”。
4月14日,在巴中临港产业园一侧,80余名工人奋战在恩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工地,加快推进厂房主体建设。
“自去年5月施工以来,我们持续推进临河基础填方、厂房设施建设,已经完成75%的土建工程量。”现场施工负责人黄藩介绍。
污水处理厂是保障城市运行、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厂房更新扩能的基础上,污水处理工艺也实现提升。“二期项目重点在处理设备、规模上进行完善,采用了AAO处理工艺,能够有效提升污水处理质量。”恩阳区鸿发公用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业主代表陈星介绍,二期项目年内建成后,又将对一期既有项目进行改造,实现一体化运行,设计日处理污水可达3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助于完善城市污水治理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
为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惬意、更舒心,十年来,我市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
治污增绿的举措还体现在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上。
“之前就别提了,待屋里不敢开窗,出门不敢下脚。如今整改后环境好了,我随时都可以出来转路,终于又过上了‘安生’日子。”4月9日早晨,巴州区玉堂街道新桥社区居民陈红梅在檬子河岸一边散步一边说。
“以前的檬子河,河水干净得几乎可以直接喝,家家户户淘菜、洗衣都在小河里。”陈红梅回忆,随着时间推移,檬子河两岸的零星民居被成片的楼房取代,迁入居民增多,但排污主管网未建成、雨污未分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形成黑臭水体。
2017年8月,巴州区委、区人民政府印发《巴州区檬子河、李家堰、南池河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将檬子河作为首批整治对象,由区住建局负责实施,采取新建污水管道、河道疏浚、加大保洁力度、生态补水等方式整治檬子河黑臭水体,整改治理工作于2019年10月完工。
为让城市人城和谐持续发展,十年来,我市全域消除27条黑臭水体。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是对外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从2022年开始,我市对渠江流域大佛寺大桥—李家湾闸坝段开展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河道全长约14公里,包括大佛寺大桥—李家湾闸坝段滨河路及临路50米可实施景观建设用地中的景观铺装、亲水步道、观景平台、小品、景墙雕塑、综合配套设施、绿化及配套水电建设。
“为提升滨河景观,我们在河道两岸设有‘巴山夜雨主题广场’‘花堤廊桥’‘回风疏影’‘绿滩剧场’等六个景观节点,移植栽种了花草树木,构建了新的城市绿化体系,让城市更加美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沿河观景散步队伍中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望着沿岸的树木花草,市民陈送的心情格外舒畅:“我们的城市真是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了!”
十年来,在64.59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我市建成公园21个、广场18个、绿道68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全省第一,达19.49平方米。
从“老破小”到“精致美”
文明幸福城市建设,从顶层设计,也要从细处落实。
十年来,我们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4月3日上午,在巴州区观音井小区,三五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一旁的孩子们尽情奔跑嬉戏,爽朗的欢笑声回荡在小区上空,一幅岁月静好的幸福画面跃然眼前。
“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现在的小区绿化、景观都很到位,卫生有人打扫、安全有人管护,人居环境精致多了。”提起城市的变化,观音井小区居民王云感慨最多的还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正是城市的发展为我们老百姓圆了宜居梦。”
“文明城市建设,不仅在于城市规模的‘新增’,还应注重‘回头看’,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就是关系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民心工程”。
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过去十年,我市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实行“一区一策、一楼一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解决老百姓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让老旧小区开始了“内外兼修”的美丽蜕变。据统计,十年来,我市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37个。
在文明幸福城市,群众的居住环境,既要“好看”,更要“好住”。
这几天,家住巴城西城街道国税小区6楼的张崇光正计划着重新装修自己的房屋。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张崇光与家人终于用上了盼望已久的电梯,这让他对自己的老屋有了新的展望。
在巴城,像张崇光一样享受到增设电梯带来便利的市民越来越多。过去10年,我市坚持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与“老旧小区改造”统筹部署、协同实施,大力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并出台指导意见,推行奖补政策,解决过去“想装装不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目前全市已加装电梯1200余部,有力缓解“上下楼难”,让居民幸福“一键直达”。
在我市,文明幸福城市的细节,不仅展现在人居环境上,也融在了城市文脉中。
悠长的草坝街曾是古巴州城西向门户、水旱码头,三国蜀将马忠、严颜、程畿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历代能工巧匠为追溯他们的伟绩,在这里留下了严公庙、龙母宫、白马井、接官亭等古迹,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
2014年,我市对草坝街步行街进行升级改造,以“巴中民俗文化走廊”为核心,涵盖街道平面整治、沿街立面改造以及标志物和景观小品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如今,这里融合了“古韵牌坊、石刻文化、年代照片墙、民俗创意雕塑、农耕休闲文化小品、皮影艺术馆、移动商亭、巴渝舞戏台”等众多文化及商业元素。整条街道成为舒适宜人、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商业走廊。
在我市,像这样的蜕变比比皆是。十年来,我市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城市文脉,活化利用巴中丝绸厂等历史建筑27处,建成南池艺术广场等新型文化空间14个、特色街区10个。
十年精进,初心如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我市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群众关注的住房、城区、街区、小区等“小切口”推进城市更新,让“推窗见绿、移步进园、转角遇美”成为生活常态。(巴中融媒记者 张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