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淋 戴璐岭 何佳欣
“咚咚咚!”踩着锣鼓节奏,“00后”川剧演员梁浩龙饰演的青年秦怀玉帅气登场。在这部川剧折子戏《三江越虎城》中,他生动演绎了胡琴声腔,让台下观众直呼过瘾。
这是由川渝两地四家川剧院团联袂带来的一场川剧好戏,以庆祝四川、重庆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
8月31日下午,庆祝四川、重庆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颁布实施的专场演出在成都锦江剧场上演。
由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同步实施的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开创了全国省级层面对同一门类且共有的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先例。
“最大亮点便是采取‘条例+条例’模式,实现‘大同小异’。”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徐建群解读道,“四川、重庆各自出台的条例,在立法目的、适用范围、部门职责、保护传承措施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在院团发展、人才培养、川剧流派等方面,分别制定差异条款,体现各自特色。”
其中,在四川的条例里,34条内容有5条都聚焦于“人”。这源自当下川剧所面临的人才之困:人才青黄不接、结构不合理、演员行当不齐。在调研中,徐建群了解到,“全省川剧从业人员约2200人。”
条例给出破题之道。徐建群说道,“从人才培养、薪酬激励、职称评定、转岗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五个方面予以支持,让川剧后继有人。”
有人演,有人看,川剧保护传承才有动力。
“我们在川剧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条例带来了好前景,真的很高兴!”成都三花川剧团团长王小娟难掩激动。她创办的这家民营川剧团,刚摆脱了濒临倒闭的危机。
条例实施前的这个周六,三花川剧团小剧场内,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年轻人。台上“咿咿呀呀”地演绎着川剧独有唱腔,变脸、吐火、滚灯等绝活连番登台;台下大家高高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再分享至网络社交平台。
互联网带来的流量,改写了三花川剧团的命运。但王小娟认为,条例的支持,将让民营川剧团走得更远。她关注到条例明确“要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对基层川剧表演团体给予支持。”
在川渝四家川剧院团同台合演、以艺会友的舞台幕后,两地青年演员们也在热议着条例内容,“定期联合举办川剧节、青年演员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建立川渝川剧艺术表演团体联盟”“联合创作川剧艺术精品”。他们相信,“未来,川剧这张巴蜀文化名片将越来越响亮。”
作为川渝共同打造的戏曲节会品牌,第六届川剧节将在这个金秋带来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彩文化盛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艺表示,本届川剧节将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推动演出演播创新,唱响川剧“好声音”,彰显川剧艺术水准和巴蜀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