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光,照亮四川残疾人就业之路

发布日期:2024-12-25 16:38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  

匠心筑梦·非遗助残”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项目推介活动上,三十二家助残机构现场展示非遗文创产品。图片由省残联提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羌绣、蜀绣、竹编、剪纸、面塑……12月17日,“匠心筑梦·非遗助残”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项目推介活动在成都举行。10位四川非遗助残项目负责人走上舞台,展示成效、分享经验、推介产品,32家助残机构现场展示非遗文创产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西部文化大省,四川具有深厚的巴蜀文化底蕴,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丰沃土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种类齐全、表现形式多样、享誉国内外。

近年来,四川着力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推动多部门联动,汇聚社会各方资源,搭建共享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残疾人非遗文创产业,在培养残疾人非遗传承人的同时,还开辟了一条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新路径。

盘活资源

深挖非遗文化开拓残疾人就业新路径

冬日,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绣缘红”蜀绣绣坊里,花鸟虫鱼、山水田园、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件件蜀绣作品栩栩如生。

“我从来没做过针线活,开始只想试一试,没想到爱上了蜀绣。”蜀绣绣娘任晓红报名参加了青白江区残联首批“残疾人蜀绣培训班”,并先后拜成都蜀绣传承人冯桂英、姬金全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蜀绣传承人易启明为师。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的蜀绣技艺越发纯熟,在创办“绣缘红”绣坊后开始带徒,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600余人次,带动青白江周边地区几十名残疾妇女实现稳定就业,月增收2000—8000元。

传承非遗文化离不开非遗人才的“传帮带”。近年来,省残联通过3次摸底调查,全面、精准掌握非遗技能人才情况,为四川残疾人非遗就业发展储备人才库、导师库、基地库,并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从事民族服饰、剪纸、蜀绣、竹编、藏羌绣、泥塑、皮革制作等非遗项目的62名非遗专家,为四川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建设提供专业咨询、指导、评审、培训等服务。

同时,全省各市(州)立足自身区位、人文、产业等优势,遴选一批已安置一定数量残疾人、有一定规模和基础、有成熟的产品和营销渠道、有带动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手工制作类企业或机构,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目前,四川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82项,57家非遗文创基地、工作室、工坊参与安置残疾人就业。

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景区内,当地残联设立了郫都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养本地及周边区县残疾人学习文创产业知识,帮助其实现就近创业就业。经过努力,形成了“唐昌布鞋”、蜀绣、豆瓣、“三编”(棕编、竹编、草编)工艺等残疾人培训特色项目,不仅帮助本地残疾人通过非遗致富增收,还赴外地培训,辐射带动全省各地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

多方联动

助力残疾人通过非遗文创实现就业增收

12月5日,四川政企合作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新项目落地,省残联和省旅投集团、洲际酒店集团合作共建的残疾人非遗(文创)空间在成都总府皇冠假日酒店正式启用。

该项目是省残联充分整合酒店、人力资源机构、非遗工作室等多方资源,探索形成“非遗文创+产业赋能”助残新路径的具体实践,在酒店开辟独立空间作为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售卖点位,由人力资源机构建设帮扶性就业基地、就近就便吸纳残疾人就业,非遗工作室负责技能培训及产品设计生产,“不少酒店客人来体验竹编,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还让非遗走近更多人。”遂宁竹编非遗传承人钟荣康说。

目前,四川通过政企合作已累计开发了羌绣、竹编、面塑、蜀绣、钩织、泥塑等百种非遗文创产品,在5家五星级酒店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售卖点位;同时,在遂宁、绵阳建设了2个残疾人非遗就业基地,带动百余名就业困难残疾人就近就便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5月,省残联授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单位”称号,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残疾学生张晓丽被爱心企业国华众联(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为设计师。省残联副理事长黄卫德表示,通过进一步加强与院校间的合作,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发挥残疾人就业与非遗技艺传承互补优势,探索残疾人职业教育非遗文化育人新路径,拓展残疾人就业新渠道,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非遗文创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省残联与文旅、妇联等部门联手,深入开展调研,遴选适合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共同挖掘扶持项目。发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助残组织、高校等社会各界力量,结合残疾人非遗项目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与“美丽工坊”进行行业对接、品牌对接、非遗项目对接、市场对接,提供技能培训、产品开发、生产、宣传、营销等支持性服务。

打造品牌

让“川字号”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出海”

12月1日,中国残联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文创融合馆开馆仪式暨残疾人“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故宫魅力”活动。现场,来自成都市青白江区“十二针绣坊”的蜀绣、成都市温江区的衍纸画、遂宁市的观音绣、绵阳市的北川伊珎羌绣、北川草编、李白诗意绣和凉山州的彝绣等41件残疾人非遗作品、文创产品受邀参加展示。四川残疾人的非遗作品、文创产品将在故宫博物院展出2个月。

“如何将残疾人的作品带向市场,带来收入,实现良性循环、输血再造,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四川省残疾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打出“品牌化”营销组合拳,是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打开市场、斩获市场、持续增收的关键。

成都市青白江区“十二针绣坊”、温江区“鱼凫微光”、锦江区“花开锦璨”……如今,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此为抓手,各地残联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创业孵化、实训实操、产品展销等残疾人文化创业就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完善残疾人文创就业服务体系。2020年,青白江区“十二针绣坊”还获批成为国家级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试点项目。

有创意、有产品、有品牌,如何打通销售渠道?省残联织密产销网络,借力专业化助残社会机构的扶持,提升资源整合、创意研发、市场营销水平。同时,开发非遗文化体验游线路,与高校合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探索更多元化的品牌传播方式,与知名企业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借助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拓宽四川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覆盖;参与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公益活动,让“川字号”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走进国内外展览,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品牌营销组合,把“手艺”变成“收益”,把“产品”变成“商品”,推动四川残疾人融入社会、稳定增收,共同营造残健共融、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大道广福街2号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