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今日实施这些问题我们帮你问了

发布日期:2021-12-01 15:24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字体:  

相关连接: 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

  今日起,《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开始实施。《条例》如何落地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条例》的哪些点与我们市民们息息相关?市民们能享受到哪些公共文化服务?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咨询了相关部门。

  1. 《保障条例》的内容很丰富。如何确保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落地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解答道:

  一、推动地方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主体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益。

  二、推动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重点推进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建设,推动四川省图书馆扩容升级、四川省非遗馆提质升级,建设四川博物院新馆,争取早日建成投用。推动市(州)、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建设。统筹推进“两项改革”后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同时,鼓励在城市中心、商业街区、楼宇商圈、社区街道、文博场馆、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景点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休闲轻食等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三是推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开展“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重点面向未成年人,实施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寒暑假期间增设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文化活动,促进“双减”政策实施;重点面向老年人,进行公共文化设施适老化改造,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阅读服务和文艺培训;重点面向残疾人,逐步实现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图书馆实现盲人阅览室全覆盖,加强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重点面向农民工,打造提升一批农民工图书驿站、留守儿童阅读之家,帮助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四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推动公共文化从“云端”“指尖”获取。借助“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建设,实现场馆预约、线上观看、网络视频学习等网络“一网”通办、“一站”服务、“一码”获取。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更多地开展云直播、云展览、云讲座、云阅读、云培训、云推广等线上服务,打造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数字文物体验、数字非遗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五是推动公共文化社会力量参与。持续优化四川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不断加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全省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周冠军、月冠军、季冠军、年冠军荣誉制度,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巴蜀春风”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2. 在贯彻《保障条例》中对挖掘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有何举措?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解答道:

  《条例》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节庆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文化等主管部门应当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民族文化特色,依托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节庆活动”,将四川的工作创新上升为《条例》立法实践,为“年味更浓、趣味更强”提供了法律支撑。

  3. 我省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上有何规划和打算?如何增加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观展?

  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把贯彻落实《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与“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紧密结合,科学规划全省博物馆体系布局,加强各级各类博物馆建设,实施博物馆创优培优工程,推动我省博物馆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和国家卓越博物馆,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支持博物馆特色化发展。推动四川博物院新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推进德阳、内江等市(州)综合性博物馆建设,力争实现县县有博物馆,支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设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形成省、市、县、乡的博物馆体系布局,有效扩大我省公共文化阵地。

  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文化交流,今年12月份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明年1月份四川博物院推出《亚洲文明展》。

  下一步,省文物局将推进全省博物馆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构建便利、智慧、特色的公共文博空间,在全省建成一批公共服务示范馆。积极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打造一批集陈列展览、知识传播、教育活动、文创产品、学术研讨为一体的标志性品牌展览项目。以巴蜀文化为特色,积极策划文物精品展览。实施一批展览提升项目。

  在后疫情时代,为满足公众的博物馆参观需求,省文物局提出用科技创新引领博物馆发展,十四五期间将建设省级“云展览”平台,集中展示全省重点博物馆基本陈列、常设专题陈列和其他精品展览。构建多维多向的博物馆展示体系。

  4. 目前,老百姓对体育场馆的需求日益激增,“健身去哪儿”已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我省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有什么规划和安排?能否有效缓解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场馆需求?

  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是大力推动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到2025年,统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乡镇(街道)健身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等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2200个以上。其中,力争建设各级各类体育公园200个以上,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二是打造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推动各级加大投入,建设完善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到“十四五”末,各市、州本级原则上应建有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公共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一个公共游泳馆;各县、市、区原则上建有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可选建设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滑冰馆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或建设1个配置有室内、室外健身设施的健身中心,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

  三是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不断完善“体育贷”等支持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充分挖掘城市“金边银角”、旧厂房、仓库等潜在的土地资源,新建或改扩建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有效供给。

  5. 此次《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对广播电视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请问省广电局,有哪些举措让更加方便老百姓看好电视、听好广播?

  省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让广播更加便民利民,电视更加好看好用,视听全时全域,我省将从四个方面,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视听生活新需要,实现广播电视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

  一是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进广播电视制播传输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用户高清看、海量看、互动看、移动看和跨屏跨网跨终端新视听需求。加快高清电视普及,完善电视覆盖网络。加强地方节目集成和融合媒体传播,有效提升市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入户率。实施“三区三州”市级广电融合提升工程,提升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播和覆盖能力,让民族地区群众听得懂、看得好。

  二是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加强智慧广电网络和乡村振兴战略资源整合,推动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成果转化应用,拓展本地化新闻宣传、信息发布等现代视听服务;推动智慧广电融入智慧家庭、平安四川、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名城等应用场景。积极参与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建设。支持办好省市乡村频道,鼓励开展短视频直播、网络直播、公益广告等“三农”服务主题活动,服务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建设全国应急广播示范省。推动推动应急广播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推动应急广播深度融入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广泛覆盖、可管可控、便捷高效以及多部门协同、多平台接入、全媒体发布、多终端接收、多场景应用”的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省183个县综合应急信息在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高效发布。

  四是推动标准化长效化建设。健全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保障机制,推动基层广电机构规范化运行。健全“县有公共服务机构、乡镇有网点、村有代办点、户有广电管家”的长效运维体系。打造广电惠民服务月活动品牌。发挥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作用,实现对用户、设施、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县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建设全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先行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电话:0827-5260702
中共巴中市纪委巴中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5282153 举报邮箱:bzzswxcbjjz@sohu.com
网站标识码:5119000013蜀ICP备2021008191号-2 川公安备案51190202000253号